大幕包四海,大寐游混茫。
天地具生蠕蠕子,何为乎称凤皇?
置酒金屋,明月满觞。妙妓翠舄,兰尘不扬。
尘不扬,露来下,攓旌门,迎宸驾。
有鸟曰雉何班班,虞人括利啄粟难。
凤凰高冠,朱实琅玕,顾影自笑,顾我而长叹。
大幕包四海,大寐游混茫。
天地具生蠕蠕子,何为乎称凤皇?
置酒金屋,明月满觞。妙妓翠舄,兰尘不扬。
尘不扬,露来下,攓旌门,迎宸驾。
有鸟曰雉何班班,虞人括利啄粟难。
凤凰高冠,朱实琅玕,顾影自笑,顾我而长叹。
这首诗《拟汉铙歌十八曲·雉子班》由清代诗人姚燮创作,通过丰富的想象与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与生命的独特感悟。
诗中开篇“大幕包四海,大寐游混茫”,以宏大壮阔的视角,描绘了宇宙的广阔与深邃,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巨大的帷幕所包裹,万物在混沌之中沉睡,又在其中游荡。这种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界的浩瀚无垠,也隐含了生命起源的神秘与奥秘。
接着,“天地具生蠕蠕子,何为乎称凤皇?”诗人将天地间微小的生命与传说中的凤凰进行对比,提出了一种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凤皇作为神话中的高贵生物,象征着非凡与尊贵,而“蠕蠕子”则代表了自然界中众多平凡而渺小的生命。这一对比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在浩瀚的宇宙中,无论是高贵还是平凡,每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置酒金屋,明月满觞。妙妓翠舄,兰尘不扬。”这几句描绘了一场奢华的宴会场景,金屋之中,明月洒满酒杯,妙妓穿着翠绿的鞋子,轻盈地走动,空气中弥漫着兰花的香气。这样的场景充满了诗意与浪漫,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欢愉。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特定生物——雉鸟的关注。“有鸟曰雉何班班,虞人括利啄粟难。”雉鸟虽然美丽,却难以捕捉,象征着生命中那些看似触手可及却又难以把握的美好事物。接下来的描述中,凤凰的形象再次出现,它高冠朱实,仿佛在欣赏自己的美丽,同时又似乎在对周围的世界发出感慨,既有自得之乐,也有对生命短暂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以及宇宙奥秘的深刻感悟,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溯词源、六飞南渡,诸家全斗才思。
丛山漠漠青如昨,独觉流光惊驶。秋到矣。
趁十幅蒲帆,错绣层层水。唐公瓢里。
见炳烛裁诗,题蕉纫碧,累月共仙袂。
劳相念,麋鹿何须爵里。太仓刚剩稊米。
鼎钟无处堪容我,聊逐沙鸥眠起。凄恻事。
问故国、交朋雨散谁同醉。浮踪远寄。
倩山作纶巾,江为罗带,牢把客愁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