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晚烟生,松窗铁碾声。
因留来客试,共说寄僧名。
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
春风霅川上,忆傍绿丛行。
石屋晚烟生,松窗铁碾声。
因留来客试,共说寄僧名。
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
春风霅川上,忆傍绿丛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中僧房景象,充满了禅意和自然之美。"石屋晚烟生",设定了一个时间和环境背景,暮色渐深,烟雾在石屋间缭绕,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紧接着"松窗铁碾声",通过对比鲜明的声音——松叶轻拂之声与铁制门扉开合时的沉重声音——进一步强化了僧房内外环境的宁静与孤寂。
诗人随后写到"因留来客试,共说寄僧名",表达了一种招待远来的客人的情景,这些客人可能是同道中人,或许也是一般游子。他们在这里共同讨论着某位高僧的名字,显得既亲切又神秘。
接下来的"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则更深入地探索了内心世界。在这个环境中,即便是诗歌也可能被打断,灵感如同魔障一般而来。同时,这里还有对香气的描写,它似乎在寻找着那些浅淡的、即将消逝的思绪。
最后两句"春风霅川上,忆傍绿丛行"则又回到了外部景色。春风轻拂过河流之上,诗人心中却浮现出曾与朋友们在绿意盎然的丛林间漫步的情景。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是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僧房生活的细腻刻画,展示了诗人对禅宗文化和自然之美的深切体悟。
卑居不见秋,登高自谁始?
清狂未免俗,谨厚亦复尔。
山光故相迎,百步翠可倚。
屈指数胜游,兹山居食指。
高绝让龙门,平敞亦专美。
群山渺波鳞,天开见洪水。
列岳真情尘,遐瞰小千里。
却恐行路人,视予旋磨蚁。
解衣林表坐,烂摘蒲萄紫。
甘浆来逡巡,毛骨脱泥滓。
胜境得真赏,泉石迥如洗。
况有幽栖人,嗒然空隐几。
相对已忘言,一笑云林喜。
回首暮烟深,高歌望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