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扰复翩翩,秋床烛屡昏。
真为说万物,岂止挟三言。
问义曹溪室,捐书阙里门。
若知同二妄,目击道逾存。
扰扰复翩翩,秋床烛屡昏。
真为说万物,岂止挟三言。
问义曹溪室,捐书阙里门。
若知同二妄,目击道逾存。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体现了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对于万物、宇宙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扰扰复翩翩”的秋风声响,以及“烛屡昏”的昏暗灯光,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忧郁的氛围。
诗人提到自己在夜深时分对万物进行思考,不仅仅是简单地用三言(即古代文辞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包含三个字)来概括。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和智慧追求的渴望,以及面对复杂世界时无法浅尝辄止的心情。
接着,诗人询问曹溪室中之义,意在探讨更深层次的哲学和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希望通过阅读书籍来获得答案。这里的“捐书阙里门”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尊重与渴望,即便是在偏僻的地方,也愿意捐赠书籍,传播知识。
最后两句“若知同二妄,目击道逾存”,则是诗人自嘲,对于自己对于宇宙和生命真理追求的态度持有某种程度的怀疑。这里的“二妄”可能指的是对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双重误解,而“目击道逾存”则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观察自然界来理解和保存大道真理。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深邃思想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