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公治颍川,仁政被一方。
神物不藏瑞,兹焉集凤皇。
在昔奏箫韶,舜庭来跄跄。
西伯有至化,亦见鸣岐阳。
仲尼岂无德,已矣空悲伤。
夫何刀笔吏,而能致殊祥。
我来过荒陂,烟草但苍苍。
缅怀汉循吏,史笔恐未详。
次公治颍川,仁政被一方。
神物不藏瑞,兹焉集凤皇。
在昔奏箫韶,舜庭来跄跄。
西伯有至化,亦见鸣岐阳。
仲尼岂无德,已矣空悲伤。
夫何刀笔吏,而能致殊祥。
我来过荒陂,烟草但苍苍。
缅怀汉循吏,史笔恐未详。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历史上仁政之官的怀念和赞美。开篇“次公治颍川,仁政被一方”即点出了某位贤能的官吏在颍川地区施行仁政,深受百姓爱戴。此后“神物不藏瑞,兹焉集凤皇”则是说由于他的善政,使得祥瑞之物——凤凰降临,此地成为吉祥之所。
接下来,“在昔奏箫韶,舜庭来跄跄”提到了古代贤君尧舜时期的乐舞,以此比喻颍川之治理得宜。紧接着“西伯有至化,亦见鸣岐阳”则赞扬了周文王的德政,使得远在西部的伯夷地区也能感受到其影响。
然而,“仲尼岂无德,已矣空悲伤”表达了诗人对于孔子之德未被当时统治者采纳的遗憾。随后“夫何刀笔吏,而能致殊祥”则是对那些通过文治而非武力带来祥瑞的官员表示赞赏。
最后,“我来过荒陂,烟草但苍苍”描绘了诗人亲临凤皇陂的情景,该地虽已荒凉,但仍能感受到历史上贤吏遗风。“缅怀汉循吏,史笔恐未详”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循吏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担心这些美好的史实可能在后世的记载中不为人知。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上仁官的赞颂和怀念,以及对现实中的荒凉场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和对历史智慧的传承。
幽居忽不乐,远游南山岑。
山光迎暮霭,归鸟皆投林。
簌簌涧上松,风过闻远音。
泠泠涧中水,浣我尘世襟。
山鹤有闲意,山鹿多野心。
旷然一相对,机械何从侵。
静境触斯悟,幽念息逾深。
安知太古上,非复如当今。
请从彭泽公,一抚无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