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诗·其七》
《诗·其七》全文
唐 / 拾得   形式: 古风

佛拾尊荣乐,为悯诸痴子。

早愿悟无生,办集无上事。

后来出家者,多缘无业次。

不能得衣食,头钻入于寺。

(0)
翻译
佛以尊贵之乐为舍,只因怜悯那些愚痴之人。
他早祈愿洞悉不生不灭之理,致力于无上佛法的修行与传播。
随后出家的人们,多是因为世俗中无所成就,地位低下。
他们无法自给自足,只好投身寺庙寻求庇护。
注释
佛:指佛陀,觉悟者。
拾:放弃。
尊荣乐:尊贵与享乐的生活。
悯:同情,怜悯。
痴子:愚昧无知的人。
早愿:早先的祈愿。
悟无生:领悟一切法无生无灭的真理。
办集:筹备、实践。
无上事:最高的佛法事业。
后来:之后。
出家者:离开家庭生活,成为僧侣或尼姑的人。
多缘:大多因为。
无业次:没有社会地位或职业。
不能得:无法获得。
衣食:衣物和食物,泛指基本生活所需。
头钻入于寺:比喻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入寺庙。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佛教僧侣对信徒的慈悲之心以及出家人的境遇。"佛拾尊荣乐,为悯诸痴子"表达了僧人以佛法的智慧来拯救迷失世人的情怀。接着"早愿悟无生,办集无上事"则是对修行早日悟到生命真谛、完成最高精神追求的殷切期盼。

"后来出家者,多缘无业次"这一句透露出在当时社会中,有许多人因为没有其他生计才选择出家为僧。这种现实情况下,出家的动机可能不尽是为了宗教信仰,而是一种生活的无奈选择。

最后两句"不能得衣食,头钻入于寺"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些出家人由于无法得到足够的衣食供给,只能将自己的头顶(也就是自己)投身到佛寺中,以此来换取生活所需。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也隐含着对这类出家人的同情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比鲜明的情境,展现了作者拾得对于信仰与世俗、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洞察。

作者介绍
拾得

拾得
朝代:唐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诗人张继据此留下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猜你喜欢

颂古五十三首·其十五

南泉水牯忘鞭索,南北东西共一家。

王税及时都纳了,牧童横笛远山斜。

(0)

勘婆

三月春光上国游,祥云瑞气锁龙楼。

亲从宣德门前过,更问行人觅汴州。

(0)

西竺净长老请赞

色见声求,二俱不是。离声色外,转没巴鼻。

石火光中,掣电影里。要见石溪,且莫瞌睡。

(0)

维摩赞

呵二乘,弹十地。以强词,夺正理。问疾人,根到底。

语与默,都不是。

金粟如来居士身,尽大地人扶不起。

(0)

偈颂一百五十首·其二十四

至人无己,言犹在耳。万法作本根,天地相终始。

一占帝与九龄梦,三听山呼万岁声。

(0)

劝请首座挂牌上堂

三春去向那边去,九夏来从屋力来。

一喝两头俱坐断,人天眼目与谁开。

乌飞兔走,地转天回,时有清风匝九垓。

寒山子满头灰,引得丰干笑满腮。

(0)
诗词分类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诗人
苏舜钦 谢朓 李端 黄道周 葛立方 康海 林景熙 寇准 厉鹗 陈基 陈文蔚 沈曾植 项鸿祚 石介 陈允平 马祖常 袁凯 汤显祖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