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江亭下妙高台,台外江光净不埃。
杨柳两湾云两坞,吴舟凫水入山来。
高台已共离宫杳,明月犹临蹬道边。
水调歌头来再弄,层层红树接江天。
吞江亭下妙高台,台外江光净不埃。
杨柳两湾云两坞,吴舟凫水入山来。
高台已共离宫杳,明月犹临蹬道边。
水调歌头来再弄,层层红树接江天。
这首诗描绘了金山脚下一座精巧的高台,台下的江面清澈无尘,仿佛与天空相连。杨柳环绕,云雾缭绕,吴地的小舟在水中悠然自得,仿佛是飞入了山中。高台与离宫已成遥远的记忆,但明月仍旧照耀着通往高台的道路。诗人以“水调歌头”再次吟唱,那层层红树与江天相接,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整首诗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深赞叹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庞公学道处,庐峰孤月时。
赤脚发狂走,咄咄空中奇。
微言成怪诞,流俗骇愚痴。
妙谛岂足诠,大悟见临危。
敌来倾国迎,高遁贤者为。
不臣复不去,幽囚还赋诗。
白刃岂不利,强项不可施!
所由心坚刚,宁有鬼神持!
我读「明夷集」,激楚凄肝脾。
至人已形解,壮士空含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