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残雪未成尘,梅子梢头已著春。
巧胜向人真奈老,衰颜从俗不宜新。
高门肯送青丝菜,下里谁思白发人。
共学少年天下士,独能濡湿辙中鳞。
马蹄残雪未成尘,梅子梢头已著春。
巧胜向人真奈老,衰颜从俗不宜新。
高门肯送青丝菜,下里谁思白发人。
共学少年天下士,独能濡湿辙中鳞。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立春》,描绘了春天来临之际的景象和个人感慨。首句“马蹄残雪未成尘”,形象地写出冬末春初,马蹄踏过残雪,尚未完全化为尘土,暗示着严冬的余寒与新春的气息交织。次句“梅子梢头已著春”进一步点明春天的到来,梅花绽放,预示着生机盎然。
“巧胜向人真奈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叹岁月无情,尽管他努力保持智慧和技巧,但岁月还是无法抵挡衰老。“衰颜从俗不宜新”则流露出诗人对世俗变迁的淡然态度,他意识到自己不再适合追求新的时尚或潮流。
“高门肯送青丝菜,下里谁思白发人”两句,通过对比富贵人家不屑于送普通蔬菜给老人,而普通人又忽视了老年人的需求,揭示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忽视和不公。“共学少年天下士,独能濡湿辙中鳞”以自嘲的方式,表达出诗人虽然年迈,但仍保持着少年般的求知之心,希望能像鱼儿在车辙中得到湿润一样,得到一些理解和关注。
整首诗寓情于景,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
大雅久不作,斯文今在兹。
贤哉李伯襄,矫矫拔俗姿。
弱岁事文艺,振藻何陆离。
早登作者堂,嘉誉淩风飞。
俯视天地间,苍苍何所之。
非不爱轩冕,中情寡所谐。
寥寥斯人徒,晤言得心期。
手把松柏枝,零露何当萎。
勖哉同心人,千载无遐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