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途平处起波澜,输与高僧占好山。
竹麈直为挥俗具,槿篱虚设掩尘关。
林泉有分酬清供,瓶锡无人伴此闲。
摆脱名缰须早计,半生犹得住云间。
世途平处起波澜,输与高僧占好山。
竹麈直为挥俗具,槿篱虚设掩尘关。
林泉有分酬清供,瓶锡无人伴此闲。
摆脱名缰须早计,半生犹得住云间。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胡仲参在世事纷扰中寻求宁静生活的愿望。首句“世途平处起波澜”暗示了世间道路并非总是平坦,常有变故,而诗人却选择将这些纷扰让给高僧,他们可以占据清幽的山林。次句“输与高僧占好山”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退隐之心,愿意将世俗的烦恼留给他人,自己则追求山水之间的清净。
第三句“竹麈直为挥俗具”中的“竹麈”是古人用来拂拭尘埃的工具,这里象征着诗人想要远离尘嚣的决心。第四句“槿篱虚设掩尘关”则以简陋的篱笆比喻世俗的障碍,表达出诗人对尘世的隔绝和自我保护。
第五、六句“林泉有分酬清供,瓶锡无人伴此闲”写诗人享受山林的宁静生活,林泉清新可供欣赏,而他独自一人,悠然自得。这里的“瓶锡”指的是行脚僧人的锡杖和水瓶,暗示诗人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最后一句“摆脱名缰须早计,半生犹得住云间”点明主题,诗人认为应当尽早从名利束缚中解脱出来,过上隐居山林的生活,即使只有半生,也足以在云雾缭绕的山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游山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宋代理学士大夫的隐逸思想。
细细冥冥湿燕泥,楝花香煖鹁鸪啼。
篱边笋迸无多日,恰与茅檐一丈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