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东野诗,因知东野心。
穷愁不出门,戚戚较古今。
肠饥复号寒,冻折西床琴。
寒苦吟亦苦,天光为沈阴。
退之乃诗豪,法度严已森。
雄健日千里,光铓长万寻。
乃独喜东野,譬犹冠待簪。
韩豪如春风,百卉开芳林。
郊穷如秋露,候虫寒自吟。
韩如锵金石,中作韶濩音。
郊如击土鼓,淡薄意亦深。
学韩如可乐,学郊愁日侵。
因歌遂成谣,聊以为诗箴。
我读东野诗,因知东野心。
穷愁不出门,戚戚较古今。
肠饥复号寒,冻折西床琴。
寒苦吟亦苦,天光为沈阴。
退之乃诗豪,法度严已森。
雄健日千里,光铓长万寻。
乃独喜东野,譬犹冠待簪。
韩豪如春风,百卉开芳林。
郊穷如秋露,候虫寒自吟。
韩如锵金石,中作韶濩音。
郊如击土鼓,淡薄意亦深。
学韩如可乐,学郊愁日侵。
因歌遂成谣,聊以为诗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纲对孟郊诗歌的品鉴。李纲通过对比韩愈与孟郊的诗风,表达了他对孟郊作品的独特见解。
李纲首先提到自己阅读了孟郊的诗,由此深入理解了孟郊的心境。他描绘了孟郊在穷困和忧愁中,无法出门,内心充满悲戚,生活艰难,甚至影响到他的创作状态。这种描述体现了孟郊诗作中的真实情感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接着,李纲将孟郊与韩愈进行比较,指出韩愈的诗风如同春风,能够激发百花开放,充满生机与活力;而孟郊的诗则像秋露,虽寒冷却能引发候虫的哀鸣,表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这表明孟郊的诗在情感表达上更为内敛和深刻。
李纲进一步分析了韩愈和孟郊诗风的不同特点。他认为韩愈的诗如同金石之声,既有力量又富有韵律美;而孟郊的诗则像是敲击土鼓,虽然形式简单,但情感深厚。这说明孟郊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的是内在情感的真实流露,而非华丽的形式。
最后,李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学习韩愈的诗风可能会感到快乐,但如果学习孟郊的诗,则可能会感到日复一日的忧愁。这反映了李纲对孟郊诗风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孟郊诗歌的品鉴,展现了李纲对古代文学的深刻洞察力和独到见解,同时也传达了他对诗歌艺术本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