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王氏款竹亭》
《题王氏款竹亭》全文
宋 / 李石   形式: 古风

夏虫不知冰,朝菌不见月。

吹息天地间,随分了寒热。

谁为款岁晚,久久媲清节。

君家小令君,千金僦别业。

不殊山阴宅,孙子今几叶。

胜取三百廛,共坐六十劫。

春林扇温风,夏簟落苍雪。

重来得更仆,千偈不须说。

(0)
注释
夏虫: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冰:冰块,寒冷。
朝菌:朝生暮死的菌类。
月:月亮。
吹息:呼吸。
随分:顺应。
款岁晚:年终岁末。
媲:相比。
小令君:形容精致的小别墅。
僦:租赁。
山阴宅:著名的山阴别墅。
叶:代指后代。
三百廛:三百间店铺。
六十劫:佛教中的一次轮回。
春林:春天的树林。
扇:扇动。
夏簟:夏天的竹席。
苍雪:形容清凉。
更仆:更换侍从。
千偈:许多佛经或诗歌。
翻译
夏天的虫子不知道有冰,早上的菌类看不到月亮。
它在天地之间呼吸,随季节变化感受冷暖。
谁能陪伴这年终岁末,长久地保持高洁的节操。
你的家就像那小令君,价值千金的别墅借来居住。
这别墅不亚于山阴的宅院,子孙繁衍已几代。
胜过拥有三百间店铺,与你共度六十个轮回。
春天的树林扇动温暖的微风,夏日竹席上落下如雪的清凉。
再次来访还能见到你,无需再说千篇经文的教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又充满哲理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表达了对于时间、生命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夏虫不知冰,朝菌不见月。”开篇即以生动的比喻,指出世间万物各有所知,不可同日而语。夏虫只晓得炎热,未曾体验过严冬的寒冷;朝菌短暂生命,难以领略夜空之美。

“吹息天地间,随分了寒热。”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气息与温度变化,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诗人似乎在倡导一种顺其自然、不强求的心态。

“谁为款岁晚,久久媲清节。”这里表达了一种对于时间流逝和季节更迭的感慨,以及对洁净、高尚品格的追求。款岁晚可能指的是岁末年终,而媲清节则是对纯洁节操的赞美。

“君家小令君,千金僦别业。”这两句描绘了一个优雅的生活场景,小令君或许是一个才智出众、品行端正的人物形象。千金僦别业可能是指他拥有足够的财富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和兴趣。

“不殊山阴宅,孙子今几叶。”这里的山阴宅应该是一个宁静安逸的居所,而孙子则可能代指后世的子孙。诗人在询问这些后人的生活状况,或许是在表达一种对未来世代的关切和祝愿。

“胜取三百廛,共坐六十劫。”这两句中的数字使用了夸张手法,可能是为了强调时间的长短和某些事件或行为的重要性。诗人似乎在讲述一种历久弥新的友谊或者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

“春林扇温风,夏簟落苍雪。”这两句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写,表现了自然界的美好与诗人的情感体验。春日树林间轻柔的风,夏日用竹席扇凉,都是对舒适生活细节的捕捉。

“重来得更仆,千偈不须说。”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对于生命和时间流逝的感悟。诗人可能在暗示,即使是再次经历,也无法逃脱岁月的洗礼,而那些深刻的情感,不需要过多言语。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于生命、时间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独到见解。

作者介绍

李石
朝代:宋

李石。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猜你喜欢

清明登胶山四首·其二

南湖一片白于霜,霁色遥开绿野塘。

散彩千林新锦帐,添毫我辈旧青箱。

餐霞人已归仙侣,怀古宫犹剩梵王。

此日空传风韵事,秋千院落斗鸡坊。

(0)

读飞香圃诗草二首·其一

新诗清绝点尘蒙,心惬芝兰臭味通。

不教西林芳草歇,风流远绍茂卿公。

(0)

鹅湖叶琢斋馆于沈兰谷处离余馆不数里时值大水泛滥不能互相过从倩沈君来馆索诗以答之四首·其三

旅馆相邻倍有情,何当把臂结诗盟。

横流不许人相访,遮莫殷勤倒履迎。

(0)

巩昌感怀孟公叔祖二首·其一

罨画楼边菊未残,葛巾无恙布袍宽。

盟要兰芷人俱健,气挟风霜梦独安。

白有性情涵宇宙,不将肝胆媚衣冠。

遥知此夜怀荣意,惆怅应吟蜀道难。

(0)

浪淘沙.奉怀子嘉师

烽火遍西东,凄绝芳丛。几回翘首绿阴中。

谁使只清明早了,归却诗翁。

烟缕系深衷,鲤信难通。天涯何虑叹飞蓬。

杨柳依依花不语,也忆春风。

(0)

赠侍仙侄

世德深培已百年,梦梦时欲问苍天。

图南未落孙山后,奏赋应居元白先。

驿路莺花江令笔,山城风景祖生鞭。

衰宗物望全凭汝,珍重毋教老眼穿。

(0)
诗词分类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诗人
阎选 李翱 邹应龙 计东 赵汝愚 许虬 唐珏 许仲琳 刘球 刘胜 荆轲 陈韡 吴淑姬 郦炎 祝颢 朱厚熜 顾梦游 黄尊素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