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厓桧柏迥苍苍,独上高台忆野王。
鸟迹经霜随藓合,松根过麝出林香。
六朝文物沦烟水,双峡云峰冷夕阳。
著述未成栖遁晚,可容此地筑茅堂。
丹厓桧柏迥苍苍,独上高台忆野王。
鸟迹经霜随藓合,松根过麝出林香。
六朝文物沦烟水,双峡云峰冷夕阳。
著述未成栖遁晚,可容此地筑茅堂。
这首诗描绘了对古代文人顾野王读书台的追思与感慨。首句“丹厓桧柏迥苍苍”以苍翠的桧柏和岩石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接着,“独上高台忆野王”点明诗人独自登高,怀念着历史上的文人顾野王,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之情。
“鸟迹经霜随藓合,松根过麝出林香”两句运用自然景象来隐喻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霜降后鸟迹与苔藓融为一体,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松树下的麝香透过树林飘散,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暗含着对古人智慧与精神的传承。
“六朝文物沦烟水,双峡云峰冷夕阳”则将视角拉远,从顾野王所在的武原古迹,扩展到整个六朝时期的历史变迁,用“烟水”、“冷夕阳”这样的意象,描绘出历史的沧桑感和时间的流逝。
最后,“著述未成栖遁晚,可容此地筑茅堂”表达了诗人对于未能完成著作的遗憾,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能在这样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建造一间茅屋,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或思考人生,体现了对古代文人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个人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着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