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镜如明月,出自秦宫样。
隐起双蟠龙,衔珠俨相向。
常恐君不察,匣中委清量。
积翳掩菱花,虚心蔽尘状。
倘蒙罗袖拂,光生玉台上。
宝镜如明月,出自秦宫样。
隐起双蟠龙,衔珠俨相向。
常恐君不察,匣中委清量。
积翳掩菱花,虚心蔽尘状。
倘蒙罗袖拂,光生玉台上。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面宝石雕琢的古镜,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和审美情趣。诗中的宝镜被比喻为明月,出自秦宫,显示其珍贵和来源的尊贵。而“隐起双蟠龙,衔珠俨相向”则生动地描绘了镜框上精细的龙形雕刻以及两条龙头衔接的一颗宝石,这些装饰既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当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常恐君不察,匣中委清量”表达了一种担忧,即宝镜可能因为被放置在匣中而不为人所注意,从而无法展现其真正价值。诗人通过这种担忧强调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欣赏。
“积翳掩菱花,虚心蔽尘状”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场景,即宝镜因长时间不被擦拭而蒙上一层灰尘,反光度因此受到了影响。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清洁和维护对于保持美好事物本质的重要性。
最后,“倘蒙罗袖拂,光生玉台上”展现了当宝镜被轻柔地擦拭干净后,它所散发出的光泽与其安置在精致的玉台上的场景。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细节的关注,也反映出古代人们对于物品保养和欣赏的认真态度。
整首诗以镜为媒,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珍视与保持之美的哲学。
策马登崇冈,冈势亦崔嵬。
浩浩见河流,迢递西隅来。
杳然罕人迹,周览复徘徊。
命我熊罴士,往驻山之隈。
旌旗布林麓,寇见应疑猜。
六师压其阵,贼势立崩摧。
麾示诸部曲,号令肃风雷。
俯视窟中兔,殄灭同纤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