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中分十里流,僧房长挹海门秋。
无人不道金山好,有客重留玉带不。
龙出晓堂云未散,蜃沈香壑气常浮。
题诗先付中泠水,待我登临酌满瓯。
天堑中分十里流,僧房长挹海门秋。
无人不道金山好,有客重留玉带不。
龙出晓堂云未散,蜃沈香壑气常浮。
题诗先付中泠水,待我登临酌满瓯。
这首诗描绘了金山寺的壮丽景色与浓厚的文化氛围。首联“天堑中分十里流,僧房长挹海门秋”以“天堑”形容长江的壮阔,以“十里流”描绘其绵延不绝,而“僧房长挹海门秋”则展现了寺庙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象,仿佛僧人能从远方海门汲取秋意,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颔联“无人不道金山好,有客重留玉带不”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金山寺的美名远播,无人不赞,同时又以“有客重留玉带不”暗示了金山寺的珍贵与独特,让人不禁想象那如玉带般环绕的美景。
颈联“龙出晓堂云未散,蜃沈香壑气常浮”进一步渲染了金山寺周围的神秘与奇幻,清晨时分,龙腾云起,傍晚时分,蜃气弥漫,展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美,令人向往。
尾联“题诗先付中泠水,待我登临酌满瓯”表达了诗人对金山寺的深厚情感,他希望将诗作先交给中泠水,待自己登临之际,再满斟一杯酒,与山水共饮,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以及对美好景致的深深眷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金山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文化传承的敬仰。
人生天地间,今古一□观。
凌空绝虚旷,万象罗岩峦。
能一故□应,物化千□端。
万端总归一,唯悟无□言。
旧闻□□翁,独钓江之干。
不知岁月深,但觉□□宽。
我思一访之,意会心□看。
作亭号□隐,半空摩高寒。
时与二三友,登临寻□欢。
致君知无术,随世聊自安。
滚滚□下水,舟舟皆济川。
川流无津涯,舟去□复还。
时聆二三策,使我心茫然。
伊周在何许,乡风一长叹。
迢遥武夷翁,霞衣烂朝日。
作亭依云根,旷望兹焉息。
仙游去不返,孤丘已陈迹。
身虽隶编齐,贻谋有遗则。
庆流终必大,名亭以为识。
伊昔晋公堂,三槐手亲植。
扶疏满庭阴,貂蝉映圭璧。
默视天人际,召应齐吕律。
闾门容轩车,兹理固可必。
终见童氏里,鸣珂声赫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