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昔望云云在天,儿今望云云在泉。
云在天边见有日,云在泉下归何年。
儿心一寸春晖草,阿母倚门儿在道。
太学三年归有程,当时恨不还家早。
白杨日日多悲风,儿归却扫坟上松。
千驷万钟儿不愿,但愿名书忠孝传。
儿昔望云云在天,儿今望云云在泉。
云在天边见有日,云在泉下归何年。
儿心一寸春晖草,阿母倚门儿在道。
太学三年归有程,当时恨不还家早。
白杨日日多悲风,儿归却扫坟上松。
千驷万钟儿不愿,但愿名书忠孝传。
这首诗以“望云”为题,寓含深沉的情感与哲理。开篇“儿昔望云云在天,儿今望云云在泉”,将时间的流转与情感的变化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从对云的遥望到云化为泉水,象征着生命的流逝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接着,“云在天边见有日,云在泉下归何年”,通过对比天边之云与泉下之云,表达了对未知未来的感慨和对逝者归期的疑问。
“儿心一寸春晖草,阿母倚门儿在道”,描绘了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如同春天的嫩草般细腻而坚韧,母亲则在门前期盼着儿子归来。这种深情的刻画,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力量。
“太学三年归有程,当时恨不还家早”,反映了学子在外求学的艰辛与对家的深深眷恋,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过去未能及时回家的遗憾。
“白杨日日多悲风,儿归却扫坟上松”,白杨树下的悲风与归家后清扫坟上的松枝,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对逝者的哀思,也体现了生者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祭奠。
最后,“千驷万钟儿不愿,但愿名书忠孝传”,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忠孝品德的追求与传承,彰显了诗人的道德理想和人生价值观。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展现了对生命、亲情、时间、道德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是明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
我与均之少年时,京国秋风武昌夜。
藏书惯自签甲乙,鉴古能分床上下。
真好常嗤龙牖窥,知味不同猿羹泻。
自我不见五春秋,插架图书几高亚。
今闻秘获苏诗迹,亟欲传观不敢借。
兰亭快睹自有缘,相思祗恐朱颜谢。
君归几度月华圆,湖水当门山绕舍。
会须访尔来莘庄,黎有莳兮园有蔗。
若问李生近何如,未生白发心先怕。
唯馀豪气不肯降,入山痛哭行酒骂。
正窗前,霞影绽。侵晓雨初散。
小院沈沈,帘幕下银蒜。
有人慵自梳头,玉台斜倚,只频听、鸠鸣莺唤。
绿杨岸。多少宝马香车,还张碧罗幔。
人影衣香,尽是看花伴。不妨春信迟来,桃秾梨烂。
算赚了、一春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