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涛匝山寺,磬韵达渔船。
此处别师久,远怀无信传。
月华妨静烛,鸟语答幽禅。
已见如如理,灰心应不然。
风涛匝山寺,磬韵达渔船。
此处别师久,远怀无信传。
月华妨静烛,鸟语答幽禅。
已见如如理,灰心应不然。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宁静而超脱的宗教生活氛围。开篇“风涛匝山寺,磬韵达渔船”两句,以风和声响为背景,将听觉感受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营造出一幅山中寺庙的静谧图景。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远方僧侣的思念之情。
“此处别师久,远怀无信传”两句,则透露出诗人与金山寺僧侣之间的情谊长存,但却因为距离遥远而无法得到消息,这种隔绝造成了一份深深的相思之情。
接着,“月华妨静烛,鸟语答幽禅”两句,以月光和鸟鸣为素材,将视觉与听觉交织在一起,再次强调了寺庙中那种宁静而神圣的气氛。诗人通过这些描写传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
最后,“已见如如理,灰心应不然”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内心的顿悟,以及对于世间纷扰的超脱与放弃。这里的“如如理”是指佛教中的真理或道理,而“灰心”则暗示了一种心灵上的解脱。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僧侣的思念,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一种追求精神超脱与内在安宁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