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居处似天台,锡杖铜瓶对绿苔。
竹巷雨晴春鸟啭,山房日午老人来。
园中鹿过椒枝动,潭底龙游水沫开。
独夜焚香礼遗像,空林月出始应回。
高僧居处似天台,锡杖铜瓶对绿苔。
竹巷雨晴春鸟啭,山房日午老人来。
园中鹿过椒枝动,潭底龙游水沫开。
独夜焚香礼遗像,空林月出始应回。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在山中修行的景象,环境清幽,气氛宁静。"锡杖铜瓶对绿苔"一句生动地展现了僧人的生活用品与自然景物的和谐共存。"竹巷雨晴春鸟啭"则抓住了春天雨后的清新感,鸟鸣声为山林增添了一抹生机。
"山房日午老人来"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或其他参访者在中午时分来到这位高僧的住所,这里传达出一种恭敬和寻求心灵导师的氛围。"园中鹿过椒枝动"描绘了鹿轻盈地穿行于园中的景象,椒枝摇曳增加了一份自然野趣。
"潭底龙游水沫开"则是对山中潭水深处神秘生灵的想象,这里的“龙”可能并非实指,而是一种诗化的表达,代表着力量与生命力的象征。"独夜焚香礼遗像"表现了诗人在夜晚独自烧香祭拜先人的情景,"空林月出始应回"则是夜深人静之时,明月初升,诗人开始返回山中的住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僧形象,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心灵寄托和精神追求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