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草不拔根,塞水不塞源。
忽然草生更水长,败却禾稼仍滔天。
老夫昔岁得淋疾,初谓一日今两年。
服药六千六百盏,望舒二十二回圆。
偶逢周郎顾,一脉擒二竖。
发药何用多,刀圭起沉痼。
向来肝肠痛如割,今来疾痛全然脱。
捉著根源尽扫除,周郎神医天下无。
拔草不拔根,塞水不塞源。
忽然草生更水长,败却禾稼仍滔天。
老夫昔岁得淋疾,初谓一日今两年。
服药六千六百盏,望舒二十二回圆。
偶逢周郎顾,一脉擒二竖。
发药何用多,刀圭起沉痼。
向来肝肠痛如割,今来疾痛全然脱。
捉著根源尽扫除,周郎神医天下无。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杨万里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医生周叔亮高超医术的赞扬和自己因病痛苦经历后的感慨。诗中通过比喻(拔草不拔根、塞水不塞源)强调了治疗疾病要抓住根本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受,以及在经历了长期服药无效后,周郎医生准确诊断并有效治疗的过程。
诗中“老夫昔岁得淋疾,初谓一日今两年”表达了诗人因病痛苦的时间感觉被拉长,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医疗条件的落后和对良医的迫切需求。"服药六千六百盏,望舒二十二回圆"则是对治疗过程艰难和漫长的一种夸张描述。
“偶逢周郎顾,一脉擒二竖”显示了诗人在绝望中遇到周郎医生后的转机,而“发药何用多,刀圭起沉痼”则是对周郎医术精湛的赞誉。"向来肝肠痛如割,今来疾痛全然脱"表达了治疗后诗人身体的巨大变化和对健康的重获。
最后,“捉著根源尽扫除,周郎神医天下无”是对周郎医生高超医术的最高赞扬,认为他不仅治愈了病痛,更触及到了疾病的根本,从而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中显得尤为突出和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