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泚呈圆照,虚明向远天。
无山遮户外,有水到阶前。
气合烟霞润,声谐竹相传。
尘缨无可濯,坐对涤襟泉。
清泚呈圆照,虚明向远天。
无山遮户外,有水到阶前。
气合烟霞润,声谐竹相传。
尘缨无可濯,坐对涤襟泉。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诗人以“涤襟泉”为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
首句“清泚呈圆照,虚明向远天”,开篇即以“清泚”形容泉水清澈透明,仿佛能映照出圆满的光辉,而“虚明”则描绘了天空的明亮与空旷,两者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接着,“无山遮户外,有水到阶前”,进一步展现了环境的开阔与自然的亲近,没有山峦阻隔,只有流水潺潺,直接来到屋前,这种景象既体现了大自然的慷慨给予,也暗示着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气合烟霞润,声谐竹相传”,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空气与烟霞交融,滋润万物的和谐景象,同时,远处竹林的声音与泉水的流淌相互应和,构成了一曲自然界的美妙乐章,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最后,“尘缨无可濯,坐对涤襟泉”,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心灵得以洗涤,尘世的烦恼与束缚仿佛被这清泉洗净,坐在泉水边,面对如此美景,心胸开阔,精神得到了净化。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清幽雅致的意境,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心灵净化的追求。
老来无暗亦无明,寄息深山避世情。
夫子暗投珠玉惠,我身正似一毫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