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白云拥,绝似兜罗绵。
覆得丑好尽,何啻万万千。
东林香炉峰,生在寺门前。
山阴土脉润,草木鸣秋妍。
意行梵庑旷,单下谁栖禅。
主僧淮东秀,眉目棱棱然。
谈麈自高蹈,往往来著边。
我游欲结社,有愧远师莲。
草堂流水环,遗像俨乐天。
西风号万杉,趺坐青石颠。
野老喜我陪,谈吟超极玄。
上方僧谩多,多结粥饭缘。
方且局诸妄,焉得安三椽。
浮生忘有家,妙句知无传。
尘垢送短日,风霜侵颓年。
斜阳透西树,独支竹筇坚。
钟鸣拟寻睡,酒至流馋涎。
月上三笑亭,醉听渔家眠。
庐山白云拥,绝似兜罗绵。
覆得丑好尽,何啻万万千。
东林香炉峰,生在寺门前。
山阴土脉润,草木鸣秋妍。
意行梵庑旷,单下谁栖禅。
主僧淮东秀,眉目棱棱然。
谈麈自高蹈,往往来著边。
我游欲结社,有愧远师莲。
草堂流水环,遗像俨乐天。
西风号万杉,趺坐青石颠。
野老喜我陪,谈吟超极玄。
上方僧谩多,多结粥饭缘。
方且局诸妄,焉得安三椽。
浮生忘有家,妙句知无传。
尘垢送短日,风霜侵颓年。
斜阳透西树,独支竹筇坚。
钟鸣拟寻睡,酒至流馋涎。
月上三笑亭,醉听渔家眠。
这首宋代诗人董嗣杲的《游东林寺》描绘了庐山东林寺的清幽景象和诗人游历的感悟。首联以“庐山白云拥,绝似兜罗绵”起笔,形象地写出山中云雾缭绕,如同柔软的丝绵,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接下来的诗句通过“覆得丑好尽,何啻万万千”表达了山色的丰富多样,仿佛无穷无尽。
诗人游至东林寺,被香炉峰的秀美吸引,感叹其地理位置优越,"生在寺门前"。山阴之地土壤肥沃,秋意盎然,"草木鸣秋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氛围。诗人漫步在寺宇间,感受到梵音环绕的开阔,“意行梵庑旷”,并注意到僧人修行的专注,“单下谁栖禅”。
诗人遇见了主持僧人,淮东秀眉目有神,言谈举止不凡,时常与人交流佛法,“谈麈自高蹈,往往来著边”。诗人表达了想要在此结社的愿望,但自谦不如远师莲的修为。“草堂流水环,遗像俨乐天”描绘了寺内的环境,以及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敬仰。
诗人感慨人生短暂,佛门清净,“尘垢送短日,风霜侵颓年”,在夕阳西下时,独自持杖,“斜阳透西树,独支竹筇坚”。夜晚来临,他期待在钟声中入睡,酒香诱人,但更愿倾听渔家的鼾声,沉浸在“月上三笑亭,醉听渔家眠”的意境中。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东林寺的景色,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闲适与追求。
欲雪未雪花冥冥,汊流四望迷烟汀。
平生萧瑟梦魂处,扁舟一往如重经。
交芦庵子水中涘,伊人不见馀荒庭。
年年秋菊荐芳馨,远山何许双冢青。
閒居避世渊颖老,喜载旧友携樽瓶。
呼陈僧藏玩图卷,恍出犀轴纷幽灵。
欢娱朝野隔生事,何论风节垂高型。
酒酣不忍叹家国,但说同辈多飘零。
荒陬游过数不厌,略寻影事如江亭。
飞来成画唳寒雁,北向且破愁颜听。
晓发车殷床,皎皎春愁曙。
旧爱痗予心,十载梦中住。
初日上金茎,春殿从容赋。
宫粉倏飘零,匐匍天缟素。
连骑萧寺花,剪烛故人寓。
城西有故居,交香几丛树。
泪眼竭修河,望将汉月去。
粥窗乱村鸡,欲语不得诉。
丈人天机精,守骏用其跛。
行李地一周,严身无侍婐。
去岁江淮饥,急难蛾赴火。
愿了卧僧庵,清梦一月可。
病中自观身,返照跏趺坐。
江海晚喧嚣,避地隐青琐。
不见疑天人,既见忘尔我。
行脚欲无毛,颇谓参净果。
我来分蒲团,衡门常反锁。
挂冠神武猗何人,洗耳松风拂龙鳞。
不知有冬漫春夏,了无荣悴空喜嗔。
我今何为在尘世,看花对酒长忧贫。
长安市儿弄狡狯,变化往往能通神。
仙人长爪双鬓雪,弹指东海三扬尘。
嗟哉吾党二三子,呻吟蛩駏还相亲。
清晨坐起天气白,下照万木浓光新。
不须停杯转烂漫,隐几一梦山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