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亹亹元荫耽,山以包屋称江南。
竹径禅林胥熟路,到此屈指今凡三。
玉局杰作重快读,秘思爱彼抽春蚕。
中流豪歌复酣啸,老僧笑晤心何惭。
观民休助我正务,暇亦延赏穷岩潭。
金山佳矣鲜隙地,已嫌楼阁罗峰酣。
剪江言造幽绝处,胜以弗饰方可谈。
乃复稍稍事庄校,贝多罗树珊瑚龛。
踵事增华俗犹厌,质诸佛想非所甘。
以言施者虽破吝,以言居者宁非贪。
髯翁有知应首肯,但已成事说何堪。
瘗鹤真迹惜漫漶,为临元本留云庵。
清流亹亹元荫耽,山以包屋称江南。
竹径禅林胥熟路,到此屈指今凡三。
玉局杰作重快读,秘思爱彼抽春蚕。
中流豪歌复酣啸,老僧笑晤心何惭。
观民休助我正务,暇亦延赏穷岩潭。
金山佳矣鲜隙地,已嫌楼阁罗峰酣。
剪江言造幽绝处,胜以弗饰方可谈。
乃复稍稍事庄校,贝多罗树珊瑚龛。
踵事增华俗犹厌,质诸佛想非所甘。
以言施者虽破吝,以言居者宁非贪。
髯翁有知应首肯,但已成事说何堪。
瘗鹤真迹惜漫漶,为临元本留云庵。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金山划船至焦山的旅程,沿途景色之美,令人心旷神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与赞美。
首句“清流亹亹元荫耽”,描绘了水流潺潺,仿佛在享受着荫蔽的宁静,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接着,“山以包屋称江南”一句,通过比喻手法,将山比作包裹房屋的屏障,形象地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秀丽与独特。
“竹径禅林胥熟路,到此屈指今凡三”,诗人行走在竹林小径上,经过禅林,感叹此处已是第三次来访,表达了对这个地方的熟悉与喜爱。接下来,“玉局杰作重快读,秘思爱彼抽春蚕”,诗人沉浸在玉局(可能是指精美的艺术品或建筑)的杰作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对其中的秘密思考充满喜爱,如同抽丝剥茧般细致入微。
“中流豪歌复酣啸,老僧笑晤心何惭”,诗人乘船于江中,豪情壮志,高声歌唱,与老僧相会,内心感到无比的满足与喜悦。这句诗体现了诗人与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以及内心的自由与释放。
“观民休助我正务,暇亦延赏穷岩潭”,诗人观察民众的生活,帮助他们处理正当事务,在闲暇之余,欣赏岩石间的潭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金山佳矣鲜隙地,已嫌楼阁罗峰酣”,金山之美令人赞叹,但诗人认为这里已经没有空地可以建造楼阁,表达了对金山美景的珍惜与保护意识。
“剪江言造幽绝处,胜以弗饰方可谈”,诗人认为在江边创造一个幽静绝美的地方,不需过多装饰,其自然之美就足以令人赞叹。
“乃复稍稍事庄校,贝多罗树珊瑚龛”,诗人开始从事一些庄重的校订工作,利用贝多罗树和珊瑚制作的龛,进一步丰富了这个地方的文化内涵。
“踵事增华俗犹厌,质诸佛想非所甘”,随着事物的发展,人们可能会对华丽的事物感到厌倦,而诗人坚持自己的信仰与追求,不愿妥协。
“以言施者虽破吝,以言居者宁非贪”,诗人反思,通过言语给予他人帮助是慷慨的行为,但如果自己过于追求言语的地位,则可能陷入贪婪。
“髯翁有知应首肯,但已成事说何堪”,诗人想象如果古代的智者知道他的行为,一定会表示赞同,但面对已经完成的事情,他感到有些难以评价。
“瘗鹤真迹惜漫漶,为临元本留云庵”,最后,诗人惋惜鹤的真迹因时间流逝而模糊不清,希望能在云庵留下原作的临摹,以保存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文化的热爱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