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
到来俯视原无地,攀陟遥吟恰有楼。
含雨湿云偏似重,隔湖烟屿望如浮。
惠山翠色迎眉睫,慢虑沾衣作胜游。
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
到来俯视原无地,攀陟遥吟恰有楼。
含雨湿云偏似重,隔湖烟屿望如浮。
惠山翠色迎眉睫,慢虑沾衣作胜游。
这首诗描绘了黄埠墩的自然美景与静谧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黄埠墩的地理特点和独特的景观生动展现出来。
首联“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描绘了黄埠墩四周被水流环绕的独特地形,强调了其与外界交通的特殊方式——仅可通过船只往来,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感。
颔联“到来俯视原无地,攀陟遥吟恰有楼”则通过诗人的亲身体验,展现了黄埠墩的地形起伏,以及在高处远眺时的别样风景。这里的“无地”并非实指地面消失,而是形容视野开阔,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而“恰有楼”则暗示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一座楼阁矗立,为这静谧之地增添了一抹人文气息。
颈联“含雨湿云偏似重,隔湖烟屿望如浮”进一步描绘了黄埠墩周围的自然景象。雨后的云层显得格外沉重,仿佛承载着雨水的重量;而隔着湖面的岛屿,在烟雾缭绕中若隐若现,如同漂浮在水面之上,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尾联“惠山翠色迎眉睫,慢虑沾衣作胜游”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黄埠墩美景的赞叹。惠山的翠绿山色仿佛近在眼前,令人心旷神怡;而诗人在此流连忘返,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甚至让衣物沾染了山水之气,也觉得是种难得的享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黄埠墩独特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