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檄》
《檄》全文
唐 / 李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羽檄本宣明,由来敷木声。

联翩通汉国,迢递入燕营。

毛义持书去,张仪韫璧行。

曹风虽觉愈,陈草始知名。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táng / qiáo

běnxuānmíngyóuláishēng
liánpiānzhìhànguótiáoyànyíng

máochíshūzhāngyùnxíng
cáofēngsuījuéchéncǎoshǐzhīmíng

注释
羽檄:军事文书。
宣明:公开、光明正大。
敷:传播。
木声:古代用木简书写的声音。
联翩:连续不断。
汉国:指汉朝。
迢递:遥远。
燕营:燕地的军营。
毛义:东汉人,以文章著名。
持书去:带着书信离开。
张仪:战国时期纵横家,此处比喻有重要使命的人。
韫璧行:怀揣着重要的物品行动。
曹风:指曹植的才情。
愈:被察觉。
陈草:陈琳的檄文,指著名的《讨伐曹操檄文》。
始知名:开始被世人所知。
翻译
军书本就传递光明,自古以来就用木简写信声名扬。
频繁往复连接汉家与燕地,遥远传递深入敌营中。
毛义拿着书信前往,张仪怀揣宝物秘密出行。
曹植的才情虽然早被察觉,但陈琳的檄文才开始闻名天下。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从内容来看,它描绘了一种书信传递的情景。"羽檄本宣明,"表达了信息的迅速与明确,羽檄是一种古代用以传递重要消息的工具,这里用来比喻书信的传递。"由来敷木声。"则是形容消息传播之快,如同树叶间的风声。

接着,"联翩通汉国,迢递入燕营。"进一步描写了信息传递的广泛与深入,跨越了不同的地方,如汉国和燕营,显示出书信能够穿越国界甚至军营。

在诗的后半部分,"毛义持书去,张仪韫璧行。"则具体到了两位历史人物,他们分别是毛玠和张仪,都曾担任过重要职务,并且都与外交、使者有关,这里提及他们可能是在强调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最后,"曹风虽觉愈,陈草始知名。"则是一种比喻,表达了诗人自己作品的价值被认可,就像曾经不为人知的草药,终于因为某人的使用而闻名一样。这也许是诗人对自己作品传播后的期待。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历史人物的引用,展现了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以及诗人对于自己作品传播与被认可的期望。

作者介绍
李峤

李峤
朝代:唐   字:巨山   籍贯:赵州赞皇(今属河北)   生辰:644~713

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宰相。李峤出身于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他在武后、中宗年间,三次被拜为宰相,官至中书令,阶至特进,爵至赵国公。睿宗时贬任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别驾任上,终年七十岁。
猜你喜欢

桂华明/四犯令

缥缈神京开洞府。遇广寒宫女。问我双鬟梁溪舞。

还记得、当时否。碧玉词章教仙侣。为按歌宫羽。

皓月满窗人何处。声永断、瑶台路。

(0)

和尧夫安乐窝中好打乖吟

安乐先生醉便歌,庄篇徒尔说焚和。

有名有守同应少,无事无求得最多。

胜处林泉供放适,清时风月助吟哦。

能抛忧责忘劳外,不纵逍遥更待何。

(0)

归自江阴寄蒋知郡汪签判

维舟江口未栖鸦,急趁飞觞一笑哗。

旋喜使君倾皂盖,尽从醉客堕乌纱。

高城不记人分袂,短棹空随月到家。

尚欲趋陪连夜饮,东篱容有后开花。

(0)

山中寄外·其十三

娇儿渐聪慧,出语解人意。

促奴须早归,恐爷书又至。

(0)

宿洪岩寺

形枯面冷住山人,彷佛钱塘老惠勤。

寺窭不充黄粟饭,佛寒添绣碧苔纹。

秋声茅屋三间雨,野色松岩几树云。

嚼菜薰香清语久,一灯明灭夜将分。

(0)

灌园

土渴群蔬不肯青,辘轳百转汲深清。

山翁到老谋生拙,抱瓮崎岖博一羹。

(0)
诗词分类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诗人
于石 李群玉 刘挚 段克己 张纲 陈孚 戴叔伦 宋之问 曹操 王令 俞明震 沈宜修 吴敬梓 况周颐 李咸用 蔡伸 柳贯 宋濂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