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向穷途道更穷,膝痕穿榻槁书丛。
堂堂白日人谁在?杳杳高楼世岂通。
守死自甘等丘貉,逃虚未暇托冥鸿。
行逢宿草何妨哭,留阅兴亡祇两翁。
老向穷途道更穷,膝痕穿榻槁书丛。
堂堂白日人谁在?杳杳高楼世岂通。
守死自甘等丘貉,逃虚未暇托冥鸿。
行逢宿草何妨哭,留阅兴亡祇两翁。
这首诗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诗人郑孝胥所作的《答沈子培》。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处困厄之境,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沉思。
首句“老向穷途道更穷”,以“老”字开头,揭示了诗人的年龄和处境,暗示了生活的艰难与道路的坎坷。接着,“膝痕穿榻槁书丛”描绘出诗人刻苦读书、生活简朴的形象,膝上磨破的痕迹和堆积的书籍反映出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堂堂白日人谁在?”感叹时光易逝,世态炎凉,即使在明亮的白天,也感到孤独无依。“杳杳高楼世岂通?”进一步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隔阂和困惑,高楼虽高,但人心相隔,世事难通。
“守死自甘等丘貉,逃虚未暇托冥鸿”两句,诗人选择坚守自己的信念,甘愿像山野之兽一样默默承受,而无暇像飞鸿那样寻求解脱。这里流露出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和对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最后,“行逢宿草何妨哭,留阅兴亡祇两翁”以哀情感怀,诗人认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哭泣或许是一种释放,他与沈子培两位老者共同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成为仅有的见证者。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体现了郑孝胥在动荡时局中的孤寂与坚守,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