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不折小儿腰,子房却进老人履。
归去仍招白衣人,功成亦从赤松子。
渊明不折小儿腰,子房却进老人履。
归去仍招白衣人,功成亦从赤松子。
这首诗通过对比陶渊明和张良两位历史人物,展现了对“得时”与“避世”两种人生选择的思考与欣赏。
首句“渊明不折小儿腰”,以陶渊明为例,赞扬他不为世俗所累,不屈服于权势,保持了高洁的人格。这里的“小儿腰”比喻的是世俗的束缚或权力的压迫,陶渊明选择远离这些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次句“子房却进老人履”,则提到张良,他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选择了退隐,象征着在功成名就之后,懂得适时抽身,追求个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乐趣。这里“老人履”可能暗喻了年老后的淡泊与宁静。
后两句“归去仍招白衣人,功成亦从赤松子”,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思想。第一句中的“白衣人”可能象征着志同道合的朋友或隐士,表明即使回归平凡生活,也愿意与同样追求精神自由的人共享这份宁静。第二句中的“赤松子”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意味着在功业成就后,能够与仙人相交,达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表达了对那些能够在功名与自由之间做出明智选择,既能享受世间繁华,又能保持内心纯净与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的赞美。它鼓励人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不忘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格独立的尊重。
我与真歇师,同年五十八。
对之意颓然,百事付华发。
买舟系篱傍,一日来告别。
挽之不肯留,径山演法切。
佛法果何如,请师为指诀。
俯首无一言,苦欲相泯灭。
余漫述所闻,此法本无缺。
山河连大地,鸟兽暨鱼鳖。
微至一蠛蠓,中含大千阔。
试即此身求,万象皆森列。
声色臭味等,六根能剖决。
阿谁使之然,未可计巧拙。
盍亦返故乡,子细自披抉。
当有无价珍,终身用不彻。
胡为浪驰走,千里访名刹。
环立广坐下,觑人摇辅颊。
譬如坐海底,巨浸从头没。
反问岸上人,觅水济我渴。
师闻抵掌笑,却道我饶舌。
径山堂未开,居士法先说。
儒生玩韦编,贝叶师所阅。
两家相诟病,久矣互侵伐。
孰如吾二人,一见意轩豁。
纵谈这个事,回出言词末。
古人知造车,不较出门辙。
看谁到长安,宁论胡与粤。
因书问答语,聊以赠真歇。
去去亦何之,千水涵一月。
《送真歇禅师》【宋·林季仲】我与真歇师,同年五十八。对之意颓然,百事付华发。买舟系篱傍,一日来告别。挽之不肯留,径山演法切。佛法果何如,请师为指诀。俯首无一言,苦欲相泯灭。余漫述所闻,此法本无缺。山河连大地,鸟兽暨鱼鳖。微至一蠛蠓,中含大千阔。试即此身求,万象皆森列。声色臭味等,六根能剖决。阿谁使之然,未可计巧拙。盍亦返故乡,子细自披抉。当有无价珍,终身用不彻。胡为浪驰走,千里访名刹。环立广坐下,觑人摇辅颊。譬如坐海底,巨浸从头没。反问岸上人,觅水济我渴。师闻抵掌笑,却道我饶舌。径山堂未开,居士法先说。儒生玩韦编,贝叶师所阅。两家相诟病,久矣互侵伐。孰如吾二人,一见意轩豁。纵谈这个事,回出言词末。古人知造车,不较出门辙。看谁到长安,宁论胡与粤。因书问答语,聊以赠真歇。去去亦何之,千水涵一月。
https://shici.929r.com/shici/785m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