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游经绣陌,初地入松扉。
可那看花伴,年年渐觉稀。
一钟收宿雨,双树带余晖。
若问龙池劫,谁能不醉归。
故游经绣陌,初地入松扉。
可那看花伴,年年渐觉稀。
一钟收宿雨,双树带余晖。
若问龙池劫,谁能不醉归。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再次参加庚子岁海印寺的同年会时所见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首句“故游经绣陌”,诗人回忆起往昔在绣花小径上漫步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接着,“初地入松扉”一句,暗示着这次聚会的地点,松木门扉映衬出一种庄重而清新的氛围。
“可那看花伴,年年渐觉稀”,诗人感叹于岁月流逝,曾经一同赏花的朋友越来越少,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细腻与深情。
下半部分,“一钟收宿雨,双树带余晖”描绘了聚会时的自然环境,雨后的宁静与夕阳的余晖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宁静的氛围。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当下聚会场景的珍惜。
最后,“若问龙池劫,谁能不醉归”一句,以龙池劫为喻,表达了聚会的欢乐与满足感。即使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人们也能在这样的欢聚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让人不禁沉浸其中,不愿离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当下聚会的珍惜与满足,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字为罗敷。
首戴金翠饰,耳缀明月珠。
白素为下裾,丹霞为上襦。
一顾倾朝市,再顾国为虚。
问女居安在,堂在城南居。
青楼临大巷,幽门结重枢。
使君自南来,驷马立踟蹰。
遣吏谢贤女,岂可同行车。
斯女长跪对,使君言何殊。
使君自有妇,贱妾有鄙夫。
天地正厥位,愿君改其图。
覆雨翻云,纷纷轻薄何须说。
眼见儿曹富贵,灰消烟灭。
百事有隆还有替,一毫无玷原无缺。
把浊醪、粗饭任吾年,看豪杰。也莫羡,炎如热。
也莫笑,凉如雪。自扫雀罗门巷,世情都隔。
借问东华尘与土,何如南浦风和月。
报山涛、不用问嵇康,交情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