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月晴。寒梢露明。一痕归影灯青。又分携短亭。
蘅皋佩云。蒸溪酒春。有谁勤说归程。是峰头雁声。
寒窗月晴。寒梢露明。一痕归影灯青。又分携短亭。
蘅皋佩云。蒸溪酒春。有谁勤说归程。是峰头雁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别离送行的画面,诗人以精细的笔触捕捉了寒冷清晨的景象,以及内心的不舍与思念。开篇“寒窗月晴。寒梢露明。”两句,将读者带入一个寒冷而明净的早晨,窗前挂着冰凉的露水,树梢上也布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种景象不仅映射出外界的清冷,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一痕归影灯青。”这句诗中,“一痕”可能指的是窗棂或是屏风上的阴影,或者是指诗人的思念之痕,而“归影”则是指夜幕降临时分手离别的情景。灯光在冷清的室内投射出淡青色的光线,这不仅描绘了环境,更是对心境的一种写照。
接着,“又分携短亭。”诗人与友人在一个简易的亭子里告别,短亭成为他们临别之处,凸显了离别的仓促和无奈。
“蘅皋佩云。”这里的“蘅皋”是指水边的草地,而“佩云”则是形容诗人心中装饰着对友人的思念,如同佩带一样亲近而又轻柔。诗人通过这种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
“蒸溪酒春。”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景象,溪流潺潺,春意盎然。在这样的环境中品尝美酒,是诗人送别的一种方式,也是他内心不舍之情的寄托。
“有谁勤说归程。”这句问话充满了无奈和哀求,诗人似乎在询问,有谁能经常提起归途的事呢?这里的“勤说”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愿望,而非现实中的常态,这种表达方式也反映出诗人的渴望和不舍。
最后,“是峰头雁声。”这句诗通过山巅大雁的叫声,传递出了离别后的孤寂与思念。雁声在山顶回荡,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展现了送别时的复杂情感。
天下以中为大本,天地得中能自生。
古之圣贤一用中,政刑礼乐万事平。
于戏后世中道丧,政分宽猛刑重轻。
礼非俭陋则奢僭,乐不专一须锵铿。
其间万事亦颇僻,或过不及谁与绳。
今公奋然力追救,大署中字为斋名。
谓中之迹不可见,粲焉其道存六经。
尚书洪范有皇极,春秋王道为权衡。
在易之爻贵二五,于诗无邪义甚明。
子思著篇究根柢,王通命说垂仪刑。
夜探群书味中理,鸡鸣而作还奉行。
出处语默皆时中,措诸万事无侧倾。
有时宾至相与乐,咏歌亦作中和声。
檐前竹树有中色,四序不改长青青。
公今一州贰守政,千里犹变中庸氓。
异时朝廷赞天子,扩之四海中道成。
至得摄齐升公斋,一听中论退服膺。
《通判国博中斋诗》【宋·强至】天下以中为大本,天地得中能自生。古之圣贤一用中,政刑礼乐万事平。于戏后世中道丧,政分宽猛刑重轻。礼非俭陋则奢僭,乐不专一须锵铿。其间万事亦颇僻,或过不及谁与绳。今公奋然力追救,大署中字为斋名。谓中之迹不可见,粲焉其道存六经。尚书洪范有皇极,春秋王道为权衡。在易之爻贵二五,于诗无邪义甚明。子思著篇究根柢,王通命说垂仪刑。夜探群书味中理,鸡鸣而作还奉行。出处语默皆时中,措诸万事无侧倾。有时宾至相与乐,咏歌亦作中和声。檐前竹树有中色,四序不改长青青。公今一州贰守政,千里犹变中庸氓。异时朝廷赞天子,扩之四海中道成。至得摄齐升公斋,一听中论退服膺。
https://shici.929r.com/shici/6cWxw.html
不同卖药入都市,又异执帚见相君。
冠盖临门求上剂,公台解榻叩多闻。
应思夜鹤侣蕙帐,却笑伯鸾家布裙。
藜杖还寻紫霄顶,无心出处似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