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青松若个栽,僧门祇向树边开。
月明定有仙人过,露滴频闻野鹤回。
千岁老根成虎魄,几寻枯干裹莓苔。
住来自得清虚味,不管流光白发催。
试问青松若个栽,僧门祇向树边开。
月明定有仙人过,露滴频闻野鹤回。
千岁老根成虎魄,几寻枯干裹莓苔。
住来自得清虚味,不管流光白发催。
这首诗名为《松屋》,是宋代诗人释文珦的作品。诗人以青松为主题,展现了松树在僧院的独特环境中的形象。首句“试问青松若个栽”,以疑问的方式引出对松树的描绘,暗示其来历和位置。
接下来的两句“僧门祇向树边开,月明定有仙人过”,进一步描绘了松树生长的环境,僧院静谧,只有松树与月光相伴,仿佛仙人会在此出没,增添了神秘的氛围。
“露滴频闻野鹤回”则通过夜晚露水和野鹤的活动,强化了松屋的清幽与宁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和谐的向往。
“千岁老根成虎魄,几寻枯干裹莓苔”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松树历经岁月沧桑,根部如虎魄般坚硬,枯干上覆盖着苔藓,显示出其坚韧的生命力。
最后两句“住来自得清虚味,不管流光白发催”,表达了诗人对松屋生活的满足和超脱,即使时光流逝,白发生头,也无妨于内心的清净与淡泊。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松屋为载体,寓言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深深敬仰,体现了禅意与自然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