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外双旌斜照日,匆匆去意难留。
大江旁畔老诸侯。举觞仍气概,觅句更风流。
迟暮不堪容易别,溪声为写离愁。
自从今日转船头。他时扶杖叟,独立向沧洲。
柳外双旌斜照日,匆匆去意难留。
大江旁畔老诸侯。举觞仍气概,觅句更风流。
迟暮不堪容易别,溪声为写离愁。
自从今日转船头。他时扶杖叟,独立向沧洲。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一止的《临江仙·饯别王景源赴临江军》。从艺术风格来看,这是一首采用婉约词风格写就的送别诗,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不舍之情。
开篇“柳外双旌斜照日,匆匆去意难留”两句,以柳树与斜阳相映衬,描绘出一幅临别时的凄美景象。这里的“双旌”指的是柳条随风摇曳,如同飘扬的旗帜,而“斜照日”则是夕阳西下之景。诗人通过这种意象表达了对即将离去友人的不舍。
紧接着,“大江旁畔老诸侯。举觞仍气概,觅句更风流”四句,则是借古代英雄豪杰聚饮的壮丽场面,抒发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与追忆之情。这里的“大江旁畔老诸侯”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同时也象征着朋友间的情谊长存。
中间,“迟暮不堪容易别,溪声为写离愁”两句,通过对时光流逝与自然环境的声音(溪水之声)的描绘,表达了临别的忧伤和无尽的离愁。这是词人内心深处对于友情即将中断的哀愁。
最后,“自从今日转船头。他时扶杖叟,独立向沧洲”四句,则是诗人对未来可能再见的情景进行了一番遐想。这里的“自从今日转船头”表明了别离之痛和对友人的思念。而“他时扶杖叟,独立向沧洲”则预示着将来某个时候,当诗人老迈之际,或许会独自一人,依靠拐杖,望向远方的沧洲(地名),回忆起这份难忘的情谊。
总体来说,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历史感的渲染,以及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