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天典下民,实亦付自然。
祸福与是非,日夜相推迁。
譬犹泥在钧,随分有丑妍。
丑非其所恶,妍非其所怜。
彼怜吾不知,方知乐其天。
皇天典下民,实亦付自然。
祸福与是非,日夜相推迁。
譬犹泥在钧,随分有丑妍。
丑非其所恶,妍非其所怜。
彼怜吾不知,方知乐其天。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探讨了命运、自然与人的关系。诗人将人置于宇宙自然之中,认为一切祸福、是非皆由自然规律决定,如同泥土在陶轮上,无论形状如何,都由其本质决定。诗人通过比喻,指出丑与妍并非人为之恶或怜悯的对象,而是自然赋予的形态。进一步阐述,即使人们对于美的认知不同,但最终应乐于接受并顺应自然赋予的命运,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态度。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寓意深刻,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哲学的思考和感悟。
古人为学躬耕作,不羞贫贱羞无学。
所以学士类贤良,纵居富贵亦清约。
今人为学贪富贵,但事诗书百业废。
衣冠端坐自称贤,那识贤人真趣味。
俗家如是僧亦然,只通念诵便值钱。
有钱办得好衣食,管他什么教和禅。
吁嗟上来诸佛祖,个个淡薄甘劳苦。
刀耕火种作生涯,或打街坊佐常住。
神通运水及搬柴,普请何人肯不来。
三更入室传衣钵,腰石舂粮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