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天基节口占二首·其二》
《天基节口占二首·其二》全文
宋 / 刘克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赫风隐隐听宫县,曾立红云一朵边。

天语下询颜不远,帝歌自作墨犹鲜。

台郎谁是玄都旧,舆尉安知绛老年。

散吏宫花能几许,诸孙争怕落人先。

(0)
翻译
微风吹过宫墙,仿佛能听见隐约的歌声,它曾在红云间轻轻响起。
天帝的声音低语询问,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歌谣如新墨般鲜明。
宫廷中的官员中,谁能说是玄都旧人?车驾官又怎能理解绛老的心情。
那些散居的官员,宫中的花儿还能盛开多久?他们的子孙们都担心花儿凋零在他人之前。
注释
赫风:微风。
宫县:宫墙。
红云:鲜艳的云彩。
天语:天帝的声音。
颜:这里指代颜回或有德之人。
墨犹鲜:如新墨般鲜明。
台郎:宫廷官员。
玄都:传说中的仙都。
散吏:闲散的官员。
宫花:宫中的花朵。
落人先:比别人先凋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天基节口占二首(其二)》。诗人以精炼的笔法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宫廷生活图景。

"赫风隐隐听宫县"一句,通过“赫风”来形容春风之猛烈,意指春天到来时那强劲而又温柔的气息在宫墙之内外流动,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同时,诗中提到的“听宫县”,则是在描绘皇帝对臣民生活关心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些细节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朝廷和君主的敬畏与信任。

"曾立红云一朵边"此句,以“红云”象征着祥瑞之气,诗人巧妙地将其置于宫墙之侧,既突出了皇权的尊贵,也暗示了皇帝对国家和人民福祉的关怀。这里,“一朵边”三字,更增添了一种细腻与温馨之感。

"天语下询颜不远"一句,以“天语”代指君主的话语,表明朝廷对于臣民生活的关心和了解,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贴近百姓。这里,“颜”字用得极好,不仅指脸面,更蕴含着对人的尊重与亲切之意。

"帝歌自作墨犹鲜"此句,则描绘了君主亲自创作歌曲的情景,通过“墨犹鲜”,诗人强调了皇帝的文学才华和其作品的新颖与独到。

接下来的两句,“台郎谁是玄都旧,舆尉安知绛老年”则是在询问宫廷中的某位官员或侍卫是否已经年迈,而“舆尉”一词,显示了诗人对古代官职的熟悉和运用自如。

最后两句,“散吏宫花能几许,诸孙争怕落人先”则是描绘了一场在皇宫中进行的赏花活动。这里,“散吏”意指朝廷官员被赐予赏花之权,而“诸孙”则可能指代皇室子弟或后代。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争相恐惧不敢先行采撷宫中的花朵,以示对帝王的敬畏。

整首诗通过对宫廷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了一个和谐、繁荣且充满文学气息的皇家世界。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艺术造诣,将这一切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介绍
刘克庄

刘克庄
朝代:宋   字:潜夫   号:后村   籍贯:福建莆田   生辰:1187~1269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
猜你喜欢

再约陂泛属风雨阻

自游此陂秋每晴,再约宁知风夜惊。

纷披已诧黄苇乱,吞吐能禁白浪生。

朝来雾两细细动,时有鸿雁嘈嘈鸣。

但问舟航今好在,无愁天地无开明。

(0)

辛巳元日

倏忽吾生五十春,两朝遗佚太平身。

望乡心逐关云起,怀国情将汴柳新。

自信右军非墨客,谁言高适是诗人。

南征昨报龙旗返,伫想嵩呼动紫宸。

(0)

熊监察至自河西喜而有赠

当年五郡乘轺过,此日千城揽辔游。

封事几腾天北极,筹边真历地西头。

昆崙壮压胡尘断,弱水清翻汉月流。

若使巡行皆汝辈,远夷那系庙堂忧。

(0)

河上茅斋成呈家兄

愚弟罢官兄独喜,卜筑茅斋傍竹林。

开窗忽见万里色,背水常留十亩阴。

春来燕子休相贺,日暮幽人且自吟。

庭不会栽棠棣树,床头新制有虞琴。

(0)

新秋见月

忆在黄河草堂静,坐临秋月孤娟娟。

水门萧条向芦苇,石濑逶迤回舸船。

频干禄食去多阻,远望江湖情可怜。

传语鱼龙莫浪喜,抱珠今夜且须眠。

(0)

雪台子家见杏花

九陌春风起,君庭一见花。

偶来吾下马,先有客停车。

犹是轻寒日,那禁烂熳霞。

觅诗巡独树,汎酒摘高葩。

色故流衣袂,香能染帽纱。

眼中俱是幼,身外岂须嗟。

冷暖随人事,行藏付物华。

明朝约重赏,莫遣落尘沙。

(0)
诗词分类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诗人
陆景初 徐彦若 善生 韦承庆 李琮 滕白 胡梦昱 张纮 干宝 李昪 荀勖 项羽 吴彩鸾 黄宗会 陈函辉 何胤 薛曜 李致远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