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登平望桥下作》
《登平望桥下作》全文
唐 / 颜真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登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

际海蒹葭色,终朝凫雁声。

近山犹髣髴,远水忽微明。

更览诸公作,知高题柱名。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dēngpíngwàngqiáoxiàzuò
táng / yánzhēnqīng

dēngqiáoshìchángwàngwàngtiānpíng
hǎijiānjiāzhōngcháoyànshēng

jìnshānyóu仿fǎngyuǎnshuǐwēimíng
gènglǎnzhūgōngzuòzhīgāozhùmíng

注释
登:登上。
桥:桥梁。
极:尽头,此处指视线所能达到的最远处。
际海:海边,海的边缘。
蒹葭:芦苇。
终朝:整天。
凫雁:野鸭和大雁。
髣髴:隐约可见,仿佛。
微明:稍微明亮。
诸公:各位先生。
题柱:古代文人题诗于柱子上以示才华。
名:名字,此处指才华或作品的声誉。
翻译
登上桥头试着向远方眺望,视野所及仿佛与天空齐平。
海边的芦苇丛呈现出一片苍茫色彩,整日里都能听到野鸭和大雁的鸣叫声。
近处的山峦若隐若现,远处的水面突然变得清晰明亮。
再欣赏各位的佳作,更加明白那些在柱子上题诗留名的高才之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桥上眺望四周景色的情境。"登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表达了诗人企图极目所及之处,与天空相连的开阔视野。"际海蒹葭色,终朝凫雁声"则描绘了海边芦苇的颜色和早晨水鸟的声音,展示了自然景观的丰富性。

"近山犹髳髴"中的“犹”字表达了一种依稀、模糊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远处山峦被薄雾或云雾所笼罩,使得轮廓不甚分明。"远水忽微明"则描绘了远方水面在光线变化下显现出一种朦胧而清晰的美。

最后两句"更览诸公作,知高题柱名"表达了诗人阅读他人的作品后,对于如何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柱上留念的理解和赞赏。这里的“更览”意味着继续阅读,“诸公作”指代其他诗人的作品,“知高”则是对高度评价的认同,“题柱名”则是一种古代记名留念的方式,通过在建筑物如石柱上刻写自己的名字。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更体现了一种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的深度。

作者介绍
颜真卿

颜真卿
朝代:唐   字:清臣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生辰:709年-784年8月23日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书法家。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
猜你喜欢

诗悼路钤舍人德久潘公三首·其一

诗人冥漠去何许,花鸟相宽不作愁。

耆旧只今新语少,九原唤起韦苏州。

(0)

陈待制挽诗四首·其三

昔年行住偶相同,舍策追羊径未通。

只么空归在何处,一竿红日海门东。

(0)

林可山至

梅花山底伴云閒,谩逐閒云出故山。

君慰我思君莫去,一诗先遣白云还。

(0)

寄赵眉翁二首·其一

两度驰书未报音,温陵尺纸定千金。

多应驿使曾相访,短艇烟波无处寻。

(0)

示郭仲达·其一

撮发从游成潦倒,拍肩话旧叹蹉跎。

年来对酒诗狂减,老去伤时愁绪多。

顾我曳裙今尚尔,念君求禄竟如何。

不应例合俱穷踬,造化儿痴故作魔。

(0)

绣菊

寒葩缕缕结缃红,不待纤针见巧工。

秋老从他宫线减,彩文翻喜入花丛。

(0)
诗词分类
幼儿必背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诗人
吴理堂 邹弢 孙梁 洪昇 郭麐 冯云山 高鹗 乐钧 徐锡麟 沈复 林嗣环 王穉登 刘元卿 憨山德清 沈自晋 王琼 朱栴 罗贯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