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来千里镜,奇制藉颇黎。
适用宜山半,成模自海西。
□教清浊判,忽幻近遥齐。
察察吾方戒,箴规触目题。
何来千里镜,奇制藉颇黎。
适用宜山半,成模自海西。
□教清浊判,忽幻近遥齐。
察察吾方戒,箴规触目题。
此诗《千里镜》是清代诗人弘历所作。诗中以“千里镜”为题,巧妙地运用了光学仪器的形象,表达了对观察事物深入细致的追求与警醒。
首句“何来千里镜,奇制藉颇黎”,开篇即以疑问引出千里镜这一奇特发明,借助颇黎(即水晶)这一材料,暗示千里镜的精巧与非凡。颇黎在古代被视为珍贵的宝石,用以制作千里镜,不仅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体现了其制作工艺的高超。
“适用宜山半,成模自海西”,进一步描述千里镜的使用场景和制作地点。山半与海西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地理环境,暗示千里镜不仅适用于山川之远,也能跨越海洋,展现出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卓越的性能。
“□教清浊判,忽幻近遥齐”,这两句中的“□”字可能是个错别字或留白,此处应理解为“能分辨清与浊”。千里镜不仅能够清晰地分辨远处的事物,还能将近处与远处的景象和谐统一,展现了其强大的观察能力和平衡视角的独特魅力。
“察察吾方戒,箴规触目题”,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千里镜的深刻反思。通过观察万物,诗人意识到应当保持警觉,遵守道德规范,让这些原则成为日常生活的指导。这不仅是对千里镜功能的赞美,也是对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强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千里镜这一象征性意象,巧妙地融合了科学与哲学的思考,既展现了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又蕴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诗人弘历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烟光漠漠春山紫,古寺深藏万松里。
夕阳西坠群壑阴,隔林蔼蔼疏钟起。
潇湘无风波浪停,恍如水底鸣长鲸。
山僧策杖归来晚,遥听穿云百八声。
缓急因风如断续,远彻山阿并水曲。
已随暮角响江城,更送樵歌出林麓。
乘桥二客心悠然,偶立遥看瀑布泉。
高山流水有深意,咫尺不闻音韵传。
乾坤无尘万籁静,朗然空谷声相应。
高秋正遇晓霜清,分明若向丰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