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公得名喧宇宙,如意举堕渠不知。
何为啸聚野狐群,依经解义真成痴。
柴桑老翁挽不留,篮舆醉冲烟霭归。
由来却具一只眼,社中不著谢客儿。
白业许时露消息,鼻观参取初自谁。
饮光微笑总为此,至今留与后人疑。
远公得名喧宇宙,如意举堕渠不知。
何为啸聚野狐群,依经解义真成痴。
柴桑老翁挽不留,篮舆醉冲烟霭归。
由来却具一只眼,社中不著谢客儿。
白业许时露消息,鼻观参取初自谁。
饮光微笑总为此,至今留与后人疑。
这首诗《题伯时画莲社图》是宋代诗人李彭所作,通过诗中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画中场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首先,诗人提到“远公得名喧宇宙”,这里的“远公”指的是东晋时期的高僧慧远,他以在庐山建立莲社而闻名于世,其名声传遍了整个世界。诗人赞扬了远公的影响力和声望。
接着,“如意举堕渠不知”一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远公比作手持如意的智者,而“渠”则指代那些未能理解远公深意的人。这表明远公的智慧和思想超越了常人,不是一般人所能领悟的。
“何为啸聚野狐群,依经解义真成痴”这两句,诗人批评了一些人盲目地追随远公,却未能真正理解其教义,只是机械地依循经典,显得愚昧无知。
“柴桑老翁挽不留,篮舆醉冲烟霭归”描绘了一位老翁在柴桑(即庐山)与远公交往的情景,他虽被邀请却未留下,而是乘着篮舆(一种轻便的交通工具)醉酒归来。这反映了老翁对远公的敬仰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由来却具一只眼,社中不著谢客儿”意味着真正的理解者往往能洞察事物的本质,而远公的莲社中并不需要那些只会表面文章的“谢客儿”。
“白业许时露消息,鼻观参取初自谁”表达了对远公智慧的赞美,认为他的智慧如同白业般纯净,随时透露出深刻的道理,而这种智慧的来源则是从最初的根本出发。
最后,“饮光微笑总为此,至今留与后人疑”总结了远公的影响和智慧,即使在今天,人们仍然对其智慧充满疑问和敬仰,饮光微笑的形象象征着远公的智慧和慈悲。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远公及其莲社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远公智慧和影响力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真正智慧的追求和对过去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朱夏久不雨,川源条然涨。
三潮渺相连,狂风蹴高浪。
蛟龙递出没,鱼鳖随浩荡。
群山悄低徊,阡陌失背向。
嗟嗟圩中田,一埂安可障。
去年已大潦,十户九凋丧。
幸赖官廪实,嚣嚣命所仰。
官廪今已空,农事未敢望。
理水竟无术,祈祷俟灵贶。
退寸复进尺,潮势颇难量。
彼苍罪斯民,杀戮不以杖。
令人思禹功,巍巍百王上。
陈子勇于退,退无十椽屋。
邻家颇好事,借宅并山隩。
堂庑稍宽静,垣墙亦新筑。
春渠涨朝雨,涓涓漱寒玉。
呼童种瓜果,教仆洗松竹。
身虽在城郭,志实寓溪谷。
诵持方广经,一餐止蔬粟。
所喜远膻腥,佛事要清肃。
弗学陶长官,持杯媚秋菊。
弗学屈大夫,含悲葬鱼腹。
唯慕金粟老,不二常具足。
若许浪士游,时时跨黄犊。
木杯足蹑浮惊湍,却爱五峰如戏鸾。
一锡飞来卓出苍玉髓,又有黄金百镒藏蒲团。
道人得道每如此,倏来忽往非生死。
丛林成就八百年,香厨日供三千指。
讷师今亦浮杯徒,问答言词泻秋水。
脱去儒冠披坏衣,一生长在名山里。
殷勤笑我骑鲸鱼,诗狂酒怪何时已。
七言哦罢欲无言,坐看峰头片云起。
青风吹天云雾开,仙人骑马天上来。
吟出人间见所不可见,常娥织女为之生嫌猜。
织女断鹊桥,常娥闭月窟,从兹不放仙人回。
一落人间五十有四载,唯将文字倾金罍。
李白佯狂古来少,骑鲸鬣鬣飞沿洄。
杜甫问讯今何如,应为怪极罹天灾。
公乎至宝勿尽吐,吐尽吾恐黄河水决昆崙摧。
天穿地漏补不得,女娲之力何可裁。
长安酒价不苦贵,风月但惜多尘埃。
醒来强更饮百盏,酣酣愚智宁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