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缺偏多感,月圆翻自悲。
君看几圆缺,不异在家时。
月缺偏多感,月圆翻自悲。
君看几圆缺,不异在家时。
这首诗名为《秋闺(其二)》,是明代诗人谢榛所作。通过“月缺偏多感,月圆翻自悲”这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月亮的盈亏变化来比喻人生的聚散离合,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月缺偏多感”,月之缺损,常让人感到遗憾与伤感。这里的“月缺”不仅指自然界的月相变化,也暗喻人生中的分离、挫折或遗憾。诗人借月之缺,表达了对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
“月圆翻自悲”,月之圆满,本应是团圆、美满的象征,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悲哀的源泉。这句诗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在看到圆满时,反而会引发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当前处境的不满,甚至是对未来的忧虑。这种反差,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现实与理想状态之间差距的深刻洞察。
接下来的两句,“君看几圆缺,不异在家时”,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诗人邀请读者观察月相的变化,并指出无论月圆还是月缺,都如同人在家中经历的日常一样平凡而真实。这里,诗人以月之圆缺的自然现象,类比人生的起起伏伏,强调了生活中的常态与普遍性,同时也暗示了面对生活变化时的平静与接受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以及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它既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普遍人性的探讨,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
东涧结层冰,西涧涵清冷。
北枝方委叶,南枝已含荣。
本是一气物,炎凉不同形。
何况云间翼,翻飞岂能并。
朝客孟尝门,日夕投信陵。
得意胶漆欢,失意寻戈兵。
仇多终自贼,岂独丧其朋。
不念王贡交,千载扬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