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当年似姬旦,炀皇前日肖曾参。
担囊揭箧何须逐,盗贼谁无仁义心。
王莽当年似姬旦,炀皇前日肖曾参。
担囊揭箧何须逐,盗贼谁无仁义心。
这首诗是宋代末期诗人陈普的《读史(其一)》。诗中通过比较历史人物,表达了对王莽和隋炀帝的评价。首句将王莽比作周朝的贤相姬旦(周公),暗示他曾经有过良好的政治抱负;次句则以隋炀帝杨广比喻为曾参,曾参是孔子的学生,有孝顺之名,此处暗指隋炀帝在早期可能也有过类似的名声。
然而,诗人接下来笔锋一转,指出即使王莽和隋炀帝曾经有过仁义的表现,但他们后来的行为导致了社会动荡,被盗贼所逐,暗示了权力的滥用和道德的沦丧。诗人借此警示后人,即使是看似仁义之人,也可能因为失去约束而走向腐败,因此不能仅凭一时的表现评判一个人的全部。
整首诗以历史典故为引,寓言深刻,具有警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