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才过翠眉低,竟日悠扬路不迷。
舞蝶偶同游绮陌,飞花常伴葬香泥。
风回水槛飘难定,雨压山桥落更齐。
羌笛倦吹春已老,离人愁听子规啼。
清明才过翠眉低,竟日悠扬路不迷。
舞蝶偶同游绮陌,飞花常伴葬香泥。
风回水槛飘难定,雨压山桥落更齐。
羌笛倦吹春已老,离人愁听子规啼。
这首清代诗人盛钰的《杨花(其一)》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以杨花为载体,寄寓了诗人的情感。首句“清明才过翠眉低”,通过“翠眉低”形容杨柳因清明时节而显得低垂,渲染出淡淡的哀愁。次句“竟日悠扬路不迷”,写出杨花随风飘荡,虽路途漫长,却给人以轻盈不迷路的视觉感受。
第三句“舞蝶偶同游绮陌”,将杨花与蝴蝶相提并论,暗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然而“偶同游”又透露出一丝孤独。第四句“飞花常伴葬香泥”,杨花飘落与泥土相伴,暗喻生命的消逝,带有几分凄凉。
第五、六句“风回水槛飘难定,雨压山桥落更齐”,进一步描绘杨花在风雨中的动态,风使它飘忽不定,雨则使之落地有序,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自然的无情与人的无奈。
最后一句“羌笛倦吹春已老,离人愁听子规啼”,借羌笛声和杜鹃(子规)的啼叫,表达了春天将尽,离别之人的感伤情绪,使得全诗情感更加深沉。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色,融入了诗人对生命、季节变迁以及离别的感慨。
具足圆通性,一念本昭彻。
佛我与信心,是三无差别。
凡人未见圣,如渴以河说。
佛身忽现前,如水印秋月。
心精自开遮,见根匪优劣。
念中有大士,珠璎百宝结。
补陀洛伽相,在在犹揭人。
是名为正观,倒想作奇绝。
稽首圆通尊,兹念无起灭。
非相亦非念,不盈复不阙。
唯然观自在,无眼耳鼻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