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住初难料,行藏只是嫌。
天高山簇剑,江静月磨镰。
久别平安否,新愁觉梦兼。
双鱼何日寄,迢递岁将淹。
去住初难料,行藏只是嫌。
天高山簇剑,江静月磨镰。
久别平安否,新愁觉梦兼。
双鱼何日寄,迢递岁将淹。
这首宋朝陈渊所作的《寄内》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抒情,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忧虑。
首联“去住初难料,行藏只是嫌”,开篇即道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人对于自己的未来走向感到迷茫,是去还是留,心中难以决断;同时,对于自己的选择也有所顾虑,担心会受到非议或责备。这种内心的纠结,反映了人生抉择时的复杂心情。
颔联“天高山簇剑,江静月磨镰”,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象来比喻和象征。高耸入云的山峰仿佛簇拥着一把锋利的剑,暗示着诗人面对的困难与挑战如同山岳般高峻;而江面的平静,月光下镰刀的打磨,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界纷扰的超脱。
颈联“久别平安否,新愁觉梦兼”,直接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牵挂与担忧。诗人长时间与亲人分离,不禁关心起对方的安危,同时也感到了新的忧愁,这种忧愁不仅影响着现实,甚至侵入梦境,使得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更加凸显了思念之情的强烈与复杂。
尾联“双鱼何日寄,迢递岁将淹”,以“双鱼”作为信使的象征,表达了诗人渴望通过书信传递思念之情的愿望。然而,距离遥远,时间漫长,何时才能收到回信,成为了诗人内心的一大悬念。这一句既是对远方亲人的呼唤,也是对自己耐心与期待的写照。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内心情感的流露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思考,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世界,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未来的忧虑,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惭愧江淮南北风,扁舟千里得相従。
黄州不到六十里,白浪俄生百万重。
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侬。
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
西归犹未有菟裘,拟就南迁买一丘。
舟楫自能通蜀道,林泉真欲老黄州。
鱼多钓户应容贳,酒熟邻翁便可留。
従此莫言身外事,功名毕竟不如休。
始余于官舍营东轩,彭城曹君焕子文,自浮光访余于高安,道过黄冈,家兄子瞻以诗送之曰:“君到高安几日回,一时抖薮旧尘埃。
赠君一笼牢收取,盛取东轩长老来。
”君过庐山,见圆通知慎禅师,出诗示之。
师尝与余通书,见之欣然。
明日谓君:“昨见黄州诗,通夕不寐,以一偈继之,曰:‘东轩长老未相逢,却见黄州一信通。
何用扬眉资目击,须知千里事同风。
’吾野人,不能数为书,君为我诵之而已。
”君既至,未暇及此。
客有自庐山至者,曰:“慎师送客出门,还入丈室燕坐而寂。
”君乃具道其事。
余感之,作二绝。
其一以答子瞻,其二以答慎也。
东轩正似虚空样,何处人家笼解盛。
纵使盛来无著处,雪堂自有老师兄。
〈子瞻新筑东坡雪堂。
〉檐头挑得黄州笼,行过圆通一笑开。
却到山前人已寂,亦无一物可担回。
《东轩长老二绝〈并序〉》【宋·苏辙】始余于官舍营东轩,彭城曹君焕子文,自浮光访余于高安,道过黄冈,家兄子瞻以诗送之曰:“君到高安几日回,一时抖薮旧尘埃。赠君一笼牢收取,盛取东轩长老来。”君过庐山,见圆通知慎禅师,出诗示之。师尝与余通书,见之欣然。明日谓君:“昨见黄州诗,通夕不寐,以一偈继之,曰:‘东轩长老未相逢,却见黄州一信通。何用扬眉资目击,须知千里事同风。’吾野人,不能数为书,君为我诵之而已。”君既至,未暇及此。客有自庐山至者,曰:“慎师送客出门,还入丈室燕坐而寂。”君乃具道其事。余感之,作二绝。其一以答子瞻,其二以答慎也。东轩正似虚空样,何处人家笼解盛。纵使盛来无著处,雪堂自有老师兄。〈子瞻新筑东坡雪堂。〉檐头挑得黄州笼,行过圆通一笑开。却到山前人已寂,亦无一物可担回。
https://shici.929r.com/shici/I3VFGds91.html
南迁春及秋,江湖未云半。
逮此归路长,始悟行日远。
幽忧脱沉痼,清梦惊婉娩。
行行逢故人,笑语杂悲泫。
江秋北风多,归帆未应驶。
天寒雁南向,家书空满纸。
契阔幸平安,婚嫁须缨珥。
交游何为者,空复念君至。
折叶每安心,连环非所计。
感君扁舟返,念我一廛废。
怀思乐全老,畴昔忘言契。
丹砂傥已成,白首愿终惠。
短舫漂浮真似叶,小蓬低浅仅如巢。
幽吟但觉山川走,困睡不如风雨交。
红饭白醪供醉饱,青蓑黄箬可缠包。
一竿鹤发他年事,万斛龙骧任见嘲。
宦游欲学林间鹊,每到新年旋叠巢。
篷蒻龙船聊似屋,渔樵把臂便成交。
不妨袖里携诗卷,尚可床头置药包。
《古史》欲成身愈困,客来未免答讥嘲。
辙自绩溪蒙恩召还,将自宣城沿大江以归。
家兄子瞻以书告曰:“不如道歙溪,过钱塘,一观老兄遗迹。
”辙用其言。
既至吴中,迫于水涸,不能久留。
十月八日,游上天竺,子瞻昔与辩才师相好,今隔南山不得见,仍作三小诗以寄之。
我兄教我过东吴,遗墨山间无处无。
忽报冬潮催出氵匽,俗缘深重道心粗。
山色青冥叶未红,湖光凝碧晓无风。
行穷上下两天竺,望断南山龙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