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泠台前风露凉,乌石古桧蟠云苍。
中秋明月海天阔,万里一色山河长。
天秀岩前望海亭,月华如练照清泠。
却从东壁重回首,石磴阑干出翠屏。
清泠台前风露凉,乌石古桧蟠云苍。
中秋明月海天阔,万里一色山河长。
天秀岩前望海亭,月华如练照清泠。
却从东壁重回首,石磴阑干出翠屏。
这首明代诗人郑潜的《清泠台》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壮丽的秋夜景象。首句“清泠台前风露凉”以清冷的秋风和露水营造出一种清新凉爽的氛围,暗示了诗人登临的地点——清泠台。接下来,“乌石古桧蟠云苍”描绘了乌黑的石头和古老的桧树盘根错节,直插云霄,展现出古老而苍劲的生命力。
“中秋明月海天阔,万里一色山河长”是诗歌的高潮,诗人借助中秋明亮的月光,描绘出海天相接的广阔画面,万里江山在月色下显得辽阔而深远。这句诗富有空间感,让人仿佛置身于天地间,感受到自然的浩渺与壮美。
“天秀岩前望海亭,月华如练照清泠”进一步聚焦到望海亭,月光皎洁如练,洒在清泠台上,增添了静谧的诗意。最后一句“却从东壁重回首,石磴阑干出翠屏”,诗人从东墙回首望去,看到石阶和栏杆在月光下如翠绿的屏风,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态之美。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清泠台中秋之夜的宁静与壮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暗叶啼风雨,窗外晓色珑璁。
散水麝,小池东。
乱一岸芙蓉。
蕲州簟展双纹浪,轻帐翠缕如空。
梦念远别、泪痕重。
淡铅脸斜红。
忡忡。
嗟憔悴、新宽带结,羞艳冶、都销镜中。
有蜀纸、堪凭寄恨,等今夜、酒血书词,剪烛亲封。
菖蒲渐老,早晚成花,教见薰风。
溪源新腊后。
见数朵江梅,剪裁初就。
晕酥砌玉芳英嫩,故把春心轻漏。
前村昨夜,想弄月、黄昏时候。
孤岸峭,疏影横斜,浓香暗沾襟袖。
尊前赋与多材,问岭外风光,故人知否。
寿阳谩斗。
终不似,照水一枝清瘦。
风娇雨秀。
好乱插、繁花盈首。
须信道,羌管无情,看看又奏。
小雨收尘,凉蟾莹彻,水光浮璧。
谁知怨抑。
静倚官桥吹笛。
映宫墙、风叶乱飞,品高调侧人未识。
想开元旧谱,柯亭遗韵,尽传胸臆。
阑干四绕,听折柳徘徊,数声终拍。
寒灯陋馆,最感平阳孤客。
夜沈沈、雁啼甚哀,片云尽卷清漏滴。
黯凝魂,但觉龙吟万壑天籁息。
昼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
南陌脂车待发。
东门帐饮乍阕。
正拂面垂杨堪缆结。
掩红泪、玉手亲折。
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
望中地远天阔。
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
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
翠尊未竭。
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销纹衾叠。
连环解、旧香顿歇。
怨歌永、琼壶敲尽缺。
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馀满地梨花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