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愚读我诗,不解却嗤诮。
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
上贤读我诗,把著满面笑。
杨修见幼妇,一览便知妙。
下愚读我诗,不解却嗤诮。
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
上贤读我诗,把著满面笑。
杨修见幼妇,一览便知妙。
这首诗通过不同层次的人阅读诗歌的反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作品深度和价值的自信。"下愚读我诗,不解却嗤诮"显示底层读者因为理解不了而嘲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文化素养或智慧水平有限。相比之下,"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中的普通读者能够花时间去思考和品味诗歌,他们感受到诗歌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至于"上贤读我诗,把著满面笑",高明的读者则能完全理解并欣赏诗歌之美,甚至感到快乐和愉悦。
最后一句"杨修见幼妇,一览便知妙",通过引用古代故事(杨修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以聪明著称),进一步强调真正有智慧和鉴赏力的人能够迅速洞察事物的本质,就像读者一旦具备足够的水平,便能体会诗歌之美妙。
整首诗通过对比不同层次读者的反应,展现了诗人对于自己作品深度和价值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文学鉴赏和理解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