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住人天,精庐水石边。
傍林开宝界,持钵酌香泉。
花发传灯后,鸟归鸣磬前。
上方留客处,松月共安禅。
居士住人天,精庐水石边。
傍林开宝界,持钵酌香泉。
花发传灯后,鸟归鸣磬前。
上方留客处,松月共安禅。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居士在山水之间修行的生活场景,充满了宁静与祥和的气息。首句“居士住人天,精庐水石边”点明了居士所居住的地方,位于人间仙境般的山水之间,一座精致的寺庙坐落在水边与岩石旁,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清幽氛围。
接着,“傍林开宝界,持钵酌香泉”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周围的环境。宝界,指的是佛教中象征着极乐世界的境界,这里用来形容寺庙周边的自然美景。居士在林边开辟出一片神圣之地,手持钵盂,从清澈的泉水中取水,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寓意着修行者内心的纯净与谦卑。
“花发传灯后,鸟归鸣磬前”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景象,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修行的节奏。花开花落,仿佛是佛法的传播与传承;鸟儿归巢,象征着一天修行的结束。传灯与鸣磬,都是佛教仪式中的重要元素,分别代表了智慧的传递与心灵的净化,暗示着居士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与心灵的洗涤。
最后,“上方留客处,松月共安禅”表达了寺庙不仅是修行者的居所,也是接待访客、分享智慧的地方。在这里,松树与明月共同见证了修行者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超凡脱俗的意境。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修行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佛教文化中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追求。
柳与堤回,桥随波转,望中如在蓬莱。
水禽高下,烟雾敛还开。
认是仙翁住处,都不见、一点尘埃。
壶天晚,清寒带雪,光景自徘徊。
高才。
廊庙手,当年平步,直到尧阶。
况今朝调鼎,尤待盐梅。
只恐身闲不久,难留恋、花月楼台。
看新岁,春风且送,五马过江来。
雪底寻梅,冰痕观水,晚来天气尤寒。
渐闻歌笑,轻暖发春妍。
赏尽十洲新景,依稀见、三岛风烟。
判深夜,一年月色,只是这般圆。
熙然。
千里地,何妨载酒,频上湖船。
况坐中高客,不日朝天。
须信人间好处,没个事、胜得尊前。
东风近,侵寻桃李,别做醉夤缘。
想伊不住。
船在蓝桥路。
别语未甘听,更拟问、而今是去。
门前杨柳,几日转西风,将行色,欲留心,忽忽城头鼓。
一番幽会,只觉添愁绪。
邂逅却相逢。
又还有、此时欢否。
临岐把酒,莫惜十分斟,尊前月,月中人,明夜知何处。
疏木藏钟,轻烟笼角,几家帘幕灯光。
暮砧声断,空壁锁寒蜇。
入袂西风阵阵,彻醉骨、都不胜凉。
栏干外,依稀嫩竹,月色冷如霜。
仙乡。
何处是,云深路杳,不念刘郎。
但画桥流水,依旧垂杨。
要见时时便是,一向价、只作寻常。
争知道,愁肠泪眼,独自个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