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一切佛,令人灭缘起。
缘起尚须灭,岂有结缘理。
今朝四月八,俗传浴佛礼。
云是净饭宫,悉达生所始。
种种除垢香,煎成五色水。
佛生本无垢,何用频浇洗。
累累篱边豆,引蔓忘忧喜。
燃萁鼎烹之,谓结缘须此。
豆悟人则痴,有似儿女子。
此礼出释家,其师应怪鄙。
伏腊随俗尚,亦复听尔尔。
饱吃豆百颗,更赋诗满纸。
问柱佛生无,灯笼答唯唯。
我闻一切佛,令人灭缘起。
缘起尚须灭,岂有结缘理。
今朝四月八,俗传浴佛礼。
云是净饭宫,悉达生所始。
种种除垢香,煎成五色水。
佛生本无垢,何用频浇洗。
累累篱边豆,引蔓忘忧喜。
燃萁鼎烹之,谓结缘须此。
豆悟人则痴,有似儿女子。
此礼出释家,其师应怪鄙。
伏腊随俗尚,亦复听尔尔。
饱吃豆百颗,更赋诗满纸。
问柱佛生无,灯笼答唯唯。
这首诗名为《结缘》,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诗中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探讨了佛教中的“结缘”概念,并对世俗化的佛教仪式进行了讽刺。
诗的开头便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我闻一切佛,令人灭缘起。缘起尚须灭,岂有结缘理。”这里诗人质疑了在佛教中追求“结缘”的行为,认为既然佛教教导要消除因果循环(缘起),那么“结缘”这一行为本身是否合理?接着,诗人通过描述四月八日的浴佛仪式,指出这种仪式虽然源自佛教,但被世俗化后变得荒谬可笑。
“种种除垢香,煎成五色水。佛生本无垢,何用频浇洗。”诗人讽刺了人们为了“结缘”而进行的繁琐仪式,实际上佛祖本无垢,这样的清洗显得多余且没有必要。
接下来的“累累篱边豆,引蔓忘忧喜。燃萁鼎烹之,谓结缘须此。”部分,诗人以豆子为例,说明世俗之人为了“结缘”而进行的行为,如同孩子般天真无知。豆子在火焰中烹煮,象征着人们为了所谓的“结缘”而进行的盲目行动。
“豆悟人则痴,有似儿女子。”诗人进一步指出,豆子虽能“悟”,但人类却显得愚蠢,仿佛小孩子一样不懂事。
最后,“此礼出释家,其师应怪鄙。伏腊随俗尚,亦复听尔尔。”诗人表达了对这种仪式的不满,认为它源自佛教,但其师(即佛教的教义)对此应感到羞耻和鄙视。同时,他也承认了社会习俗的力量,表示即使这种仪式荒谬,也会顺应其俗。
“饱吃豆百颗,更赋诗满纸。问柱佛生无,灯笼答唯唯。”诗人以自嘲的方式结束,表示自己不仅吃了上百颗豆子,还写了满满一纸的诗。当问及佛是否真的存在时,他以灯笼的回答“唯唯”来回应,暗示了对宗教信仰的怀疑与自我反思。
整首诗通过幽默讽刺的手法,对佛教中的“结缘”概念以及世俗化的佛教仪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见解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