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作无知禽,不愿为反舌。
众鸟皆啁啾,反舌声不出。
岂系果无声,无乃事容悦。
依依檐宇下,饮啄安且吉。
何忍视蜀鹃,啼完口流血。
宁作无知禽,不愿为反舌。
众鸟皆啁啾,反舌声不出。
岂系果无声,无乃事容悦。
依依檐宇下,饮啄安且吉。
何忍视蜀鹃,啼完口流血。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洪亮吉的《自励(其二)》,表达了作者对于世态人情的深刻洞察和自我选择的态度。诗中以"宁作无知禽,不愿为反舌"起笔,表明了宁愿保持沉默,不随波逐流的心境。"众鸟皆啁啾,反舌声不出"运用对比,暗示了社会上众人纷纷扰扰,而自己选择保持低调。接着,诗人通过"岂系果无声,无乃事容悦"暗示,不是真的没有声音,而是不愿迎合世俗的欢愉。
"依依檐宇下,饮啄安且吉"描绘了一幅宁静自得的画面,表达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对平安吉祥的向往。最后两句"何忍视蜀鹃,啼完口流血"则借蜀鹃悲鸣的形象,表达了对那些因言获罪或过度表达而遭受不幸者的同情,以及对自己坚守原则的决心。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性强,通过鸟类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世态的批判和自我坚守的立场,具有一定的哲理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