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都峨峨在平地,宋恃其德为金汤。
先帝始初有深意,不使子孙生怠荒。
万艘北来食京师,汴水遂作东南吭。
甲兵百万以为命,千里天下之腑肠。
人心爱惜此流水,不啻布帛与稻粱。
汉唐关中数百年,木牛可以腐太仓。
舟楫利今百于古,奈何益见府库疮。
天心正欲医造化,人间岂无针石良。
窟穴但去钱谷蠹,此水何必求桑羊。
汴都峨峨在平地,宋恃其德为金汤。
先帝始初有深意,不使子孙生怠荒。
万艘北来食京师,汴水遂作东南吭。
甲兵百万以为命,千里天下之腑肠。
人心爱惜此流水,不啻布帛与稻粱。
汉唐关中数百年,木牛可以腐太仓。
舟楫利今百于古,奈何益见府库疮。
天心正欲医造化,人间岂无针石良。
窟穴但去钱谷蠹,此水何必求桑羊。
这首诗描绘了汴河(今开封附近黄河的一段)的重要地位,以及历史上的汴都(北宋东京)凭借其坚固防御(金汤)和丰富的粮食供应(万艘北来食京师)维持国力。诗人黄庶以汉唐时期的长安(关中)为例,强调了汴河对于物资运输和国家财富的重要性,指出古代木牛(运输工具)甚至足以填满粮仓。
然而,诗人也揭示了汴河在宋代的现实状况,虽然船只运输比以往更为便利(舟楫利今百于古),但国家仓库的问题依然存在(奈何益见府库疮)。他呼吁应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而非单纯依赖汴河(窟穴但去钱谷蠹),暗示改革和明智的理财政策才是关键,而不是过度依赖某一种资源(此水何必求桑羊,桑羊比喻搜刮民财)。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汴河及其所代表的国家治理的深刻反思,具有一定的历史警示意义。
清才不数见,世固未易识。
如玉在荆山,落落混于石。
沈君义兴彦,恨我未良觌。
陆子不妄交,称许斯为得。
况有阙里孙,延之致经席。
比聆道吴阊,捧檄建德国。
高歌诵唐虞,诸子有矜式。
严滩浩烟霞,山水澄鲜碧。
暇日一登临,清赏慰愁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