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车大盖意已疏,鹖冠短褐墙东居。
丹经铺案晚食后,黄犊系门春种馀。
负薪野店与沽酒,学圃邻翁时乞蔬。
愚公亦近北山住,为问险路今何如。
高车大盖意已疏,鹖冠短褐墙东居。
丹经铺案晚食后,黄犊系门春种馀。
负薪野店与沽酒,学圃邻翁时乞蔬。
愚公亦近北山住,为问险路今何如。
这首明代诗人王立道的《赠隐者》描绘了一幅隐士生活的画面。首句“高车大盖意已疏”,暗示了隐者已经远离尘世繁华,不再追求权贵的仪态;“鹖冠短褐墙东居”则形象地刻画出他简朴的生活方式,鹖冠象征隐者的身份,短褐是粗布衣裳,墙东居寓言其清贫而自得。
“丹经铺案晚食后”描绘了隐者在傍晚时分阅读丹经(修炼仙丹的书籍),体现了他的志趣所在;“黄犊系门春种馀”则展示了农耕生活,反映出隐者与自然的亲近和对农事的参与。
“负薪野店与沽酒,学圃邻翁时乞蔬”进一步描绘了隐者与乡邻的交往,他背着柴火去野外小店买酒,向邻居讨要蔬菜,生活虽然简朴,却也自给自足,充满人情味。
最后两句“愚公亦近北山住,为问险路今何如”,以愚公移山的典故暗喻,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生活环境的好奇,同时也流露出对隐者坚韧不拔精神的敬佩,询问他所处的险峻山路如今是否依然可通,寓意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道路的探索。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者淡泊名利、亲近自然、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以及诗人对其生活方式的欣赏和敬仰。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