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烟漠漠走风沙,古木寒芜欲莫鸦。
拾穗村童涉溪水,数声渔笛隔芦花。
疏烟漠漠走风沙,古木寒芜欲莫鸦。
拾穗村童涉溪水,数声渔笛隔芦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苍茫而静谧的乡村晚景图。首句“疏烟漠漠走风沙”,以“疏烟”和“漠漠”营造出一种空旷而朦胧的氛围,随着“走风沙”的动态描写,画面仿佛在移动,给人一种辽阔无垠的感觉。次句“古木寒芜欲莫鸦”,通过“古木”、“寒芜”和“欲莫鸦”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荒凉与寂静,鸦群即将归巢的预感,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时间的流逝感。
接着,“拾穗村童涉溪水”,将视角转向了乡村生活的一幕,一个孩子在溪水中行走,拾取遗落的稻穗,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农耕生活的艰辛,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场景。最后,“数声渔笛隔芦花”,以“数声渔笛”作为收尾,与开头的“疏烟漠漠走风沙”相呼应,笛声穿越芦花的背景,悠扬而远,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和宁静之美。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然美与生活气息的乡村黄昏景象,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
计日今为六月六,老屋迎旸成火域。
宫闺邸第及穷檐,晒衣自古沿流俗。
我无馀衣可免劳,惟有残书十馀簏。
呼僮罗列向晴阶,纸故潮生蠹蕃育。
揩踏涂抹不尽戕,万头鼠窜横屠戮。
老倦时酣午梦中,梦蠹周回向余哭。
公为怜书命摊曝,不思书是我邦国。
食斯饮斯居亦斯,个中天地成文族。
公今为书不为生,轻重相衡情惨酷。
神销口阻莫能应,醒来急命收残牍。
吁嗟命重书自轻,万编随蠹谋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