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杨村结草庐,不知踪迹又江湖。
回观咫尺如天远,自别丰标仅月馀。
忽一二时思故旧,整千百里望音书。
忆君不忍忘怀处,一片青云点太虚。
我欲杨村结草庐,不知踪迹又江湖。
回观咫尺如天远,自别丰标仅月馀。
忽一二时思故旧,整千百里望音书。
忆君不忍忘怀处,一片青云点太虚。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白玉蟾的《送江子恭(其一)》。在鉴赏这首诗之前,我们可以先感受它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首句“我欲杨村结草庐,不知踪迹又江湖”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在一个名叫杨村的地方建造一间草屋,以此作为自己的避世之地。然而,这种愿望似乎并不容易实现,因为接下来的“不知踪迹又江湖”显示出一种迷茫和不确定性,诗人不知道自己将会留下什么样的足迹,或许还要继续漂泊在广阔的江湖之中。
接着,“回观咫尺如天远”一句,用了咫尺比喻距离的遥远,咫尺原本是古代量度长度的工具,这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与所思念之人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不仅是物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隔阂。“自别丰标仅月馀”则描绘了一种孤独和凄清的景象,丰标可能指的是丰盛的宴席或繁华的世界,而现在只剩下了残月和些许的余温。
在“忽一二时思故旧,整千百里望音书”中,诗人突然之间涌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这种怀念之情驱使他跨越千百里的距离,只为寻求那些久违的声音和文字信息。这不仅是对亲朋好友的情感寄托,也是对过往生活的一种渴望。
最后,“忆君不忍忘怀处,一片青云点太虚”表达了诗人对某位君子的深刻记忆,这种记忆在他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难以磨灭。这“一片青云点太虚”的景象,或许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那份怀念就如同那片飘渺的青云,在浩瀚无边的天空中留下了印记。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深切情感,以及对人生漂泊、友谊珍贵的深刻体悟。
丹砂篆印发题封,云母屏开照耀中。
漠漠蛟绡吹入纸,翘翘虿发卷随风。
新番自与鸿都异,旧法唯应垩帚同。
丞相报诗何处问,清泠池上雁能通。
汴涨溅溅费挽牵,轻舟难若上青天。
只知乘駃及先去,不意迟留落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