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啄树枝,头红如血口如锥,终日啄木长苦饥。
木心有虫不肯啄,天生尔禽复何为?
吁嗟乎,啄木鸟,佳木蠹尽知不知。
啄木鸟,啄树枝,头红如血口如锥,终日啄木长苦饥。
木心有虫不肯啄,天生尔禽复何为?
吁嗟乎,啄木鸟,佳木蠹尽知不知。
这首元代诗人陈高的《啄木鸟》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啄木鸟的生活状态和它与树木之间的关系,寓含深意。
首句“啄木鸟,啄树枝”,简洁明快地引入主题,点明了啄木鸟这一形象。接着,“头红如血口如锥”两句,通过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啄木鸟的外貌特征,红头和尖锐的喙,既突出了其独特的形象,也暗示了它在森林中的生存方式——以啄食树木内的虫子为生。
“终日啄木长苦饥”一句,揭示了啄木鸟的生活状态,虽然以啄食树木内的虫子为生,但终日忙碌却可能难以满足其饥饿的需求,体现了生命的艰辛和生存的不易。
“木心有虫不肯啄,天生尔禽复何为?”这两句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如果树木内部有虫害而不被啄木鸟发现或选择不去啄食,那么啄木鸟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这不仅反映了对啄木鸟行为的思考,也触及到了生命与自然、存在与意义的深层探讨。
最后,“吁嗟乎,啄木鸟,佳木蠹尽知不知?”一句表达了对啄木鸟命运的同情和对自然生态平衡的感慨。佳木(美好的树木)被蛀虫侵蚀,而啄木鸟是否知晓这一现状,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啄木鸟这一形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还蕴含了对生命、生存、存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关怀。
羽仪洁白如自修,风雨晦冥那失晓。
沙头鸥鸟不驯熟,雪里鹭丝太孤皎。
山寒夜半落叶深,闭门垂荑偎重衾。
闻鸡而起竟何事,我老看书不入心。
久无鬭志形如木,世上痴儿能舍肉。
白鸡之肉不可食,无劳断尾亦为福。
山僧穷独老无妻,想见爱养如婴儿。
得地羽毛愈应好,天年全得山中老。
四山如蝟毛,中有线路萦。
谁人导我来,得此掌许平。
雨后天宇空,夏气和且清。
休日一无事,驾言南山行。
南山有何好,翠壁列峥嵘。
巨木老已仆,赖有红石撑。
自人严大夫,废兴今几更。
穉干亦合抱,知几阅晦明。
幽壑架危亭,无风凉自生。
少间上绝顶,四望围长城。
涨江笼篆纹,小市分棋枰。
挽仰忘身世,独慨呼酒倾。
何知玉堂客,分杂巴叟耕。
下山喜同步,元自脚力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