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讽仕·其二》
《讽仕·其二》全文
宋 / 沈辽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圣人不出世,斯民忧倒县。

仁心欲援手,宁以身为先。

仲尼贵用我,孟子推诸天。

二圣有特立,何尝持后前。

后来乃昧已,惘惘为利牵。

纷挐窃古语,不顾内所愆。

信如一丘貉,孰有然不然。

苟伸刀割用,于世已为贤。

鼎鼐杂锜釜,谁知重烹煎。

然提地史录,不如观长川。

(0)
鉴赏

此诗《讽仕(其二)》由宋代诗人沈辽所作,通过对比圣人与后世之人的行为,表达了对道德与责任的深刻思考。

首句“圣人不出世,斯民忧倒县”描绘了圣人不在世时,百姓忧虑重重的社会景象。接着,“仁心欲援手,宁以身为先”赞颂了圣人以仁爱之心,不惜牺牲自我去救助他人的高尚品质。然后,诗人引用孔子和孟子的观点,强调圣人行事特立独行,不拘泥于前后之序,展现出他们的超凡脱俗。

然而,后世之人却“昧已”,被利益所牵引,盲目地效仿古人的话语,却不顾自身的行为是否正确。诗人指出,人们往往像丘貉一样,难以分辨是非善恶,即使在使用权力时有所作为,也只是为了个人利益,而非真正为社会谋福利。进一步地,诗人批评了那些混淆权责,不分轻重缓急的人,比喻他们如同鼎鼐与锜釜混杂,不知如何恰当地处理事务。

最后,“然提地史录,不如观长川”意味着,与其记录历史上的琐事,不如观察时间的长河,理解事物的本质与变化。这不仅是对前文论述的总结,也暗示了诗人对于道德与责任的深刻见解: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演变,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整首诗通过对圣人与后世之人的对比,以及对道德与责任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作者介绍
沈辽

沈辽
朝代:宋

沈辽(1032—1085),字睿达,宋钱塘(今余杭)人。沈遘的弟弟,《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的同族兄弟。自幼嗜读《左传》、《汉书》,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习其笔法。本无意于功名,王安石曾有“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称。后由三司使吴充举荐,负责监内藏库。
猜你喜欢

水龙吟.樊山先生于中秋得实甫书,有代琴夫人倚声奉寄之作,次韵和之

关山同是天涯,年来领尽秋凉意。

玉阶伫立,银河净洗,千重云水。

梦断金台,潮生黄浦,归期仍滞。

偏素娥耐冷,良宵皓月,抛撇在,离愁里。

又况画屏无睡。对瑶花、香飘仙桂。

幔亭张乐,秦箫听否,人间何世。

水调铜琶,清辉玉臂,几时同倚。

怪文鸳夜夜,双栖不管,羁人憔悴。

(0)

长相思.庚寅八月二十四夜自海外归,宿长相思室,感赋二解·其一

风飕飕。雨飕飕。夜静衣寒不自由。与谁熏绣篝。

忆从头。诉从头。枕上银河作泪流。人间无尽愁。

(0)

十六字令.三山海口看桃花,用一山丈韵

花。围住三山卖酒家。扶残醉,唱出海珠霞。

(0)

台湾竹枝词·其二十

唐山流寓话巢痕,潮惠漳泉齿最繁。

二百年来蕃衍后,寄生小草已深根。

(0)

望海潮

人来巴渚,梦回楚泽,蘅兰开遍汀洲。

故国春心,新亭泪眼,可堪沧海沉浮。往事任悠悠。

祗琴边酒畔,重溯清游。

千古名山,寸心得失几时休。熏风又到南楼。

想梅花玉笛,吹落江头。

江左夷吾,隆中诸葛,一时谈笑风流。天际趁归舟。

指青山隐隐,好豁吟眸。

待集湘鸿海燕,双桨发轻鸥。

(0)

菩萨蛮.重开战讯作

白杨烟外荒城路。二分凉月三分雨。又是去年秋。

征人何限愁。沙场风火夜。铁马金戈下。

莫道话曹刘。如谁孙仲谋。

(0)
诗词分类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诗人
周馨桂 朱晞颜 杨旦 陈起 王义山 宁调元 牛焘 程珌 郭应祥 释智朋 释师观 黄之隽 顾瑛 赵我佩 何瑭 王之望 李振钧 朱景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