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题雁塔岿然存,朝野难忘三达尊。
不负科名沂国仰,得如风度曲江论。
手持衣钵传公辅,眼见庭花到子孙。
惆怅廿年东阁感,谁怜寂寞老江村。
重题雁塔岿然存,朝野难忘三达尊。
不负科名沂国仰,得如风度曲江论。
手持衣钵传公辅,眼见庭花到子孙。
惆怅廿年东阁感,谁怜寂寞老江村。
这首挽词以“潘文恭公”为悼念对象,通过描绘雁塔的巍峨与历史的铭记,展现了对逝者的崇高敬意。首联“重题雁塔岿然存,朝野难忘三达尊”,以雁塔的屹立不倒象征潘公的丰功伟绩,被朝野所铭记,表达了对其卓越成就的肯定和怀念。
颔联“不负科名沂国仰,得如风度曲江论”,赞扬潘公不仅在科举中取得了显赫的名声,更以其高尚的品德和风度赢得了沂国乃至更广泛地区的尊敬,如同曲江之论,深入人心。
颈联“手持衣钵传公辅,眼见庭花到子孙”,进一步描述了潘公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他不仅传授知识和经验给后辈,还见证了家庭的繁荣,子孙后代也因他的影响而受益。
尾联“惆怅廿年东阁感,谁怜寂寞老江村”,则流露出对潘公逝世后的哀思之情。二十年前的东阁聚会似乎成了遥远的记忆,而如今,面对潘公长眠于江村的寂寞之地,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无人能理解或同情这种孤独与哀伤。
整体而言,这首挽词通过对雁塔、科名、风度、衣钵、庭花、东阁和江村等意象的巧妙运用,深情地表达了对潘文恭公的缅怀与敬仰,以及对其深远影响的追忆。
景候融融阴气潜,如峰云共火相兼。
霞光捧日登天上,丹彩乘风入殿檐。
行逐赤龙千岁出,明当朱夏万方瞻。
微臣多幸逢佳节,得赋殊祥近御帘。
十五好诗书,二十弹冠仕。
楚王赐颜色,出入章华里。
作赋凌屈原,读书夸左史。
数从明月燕,或侍朝云祀。
登山摘紫芝,泛江采绿芷。
歌舞未终曲,风尘暗天起。
吴师破九龙,秦兵割千里。
狐兔穴宗庙,霜露沾朝市。
璧入邯郸宫,剑去襄城水。
未获殉陵墓,独生良足耻。
悯悯思旧都,恻恻怀君子。
白发窥明镜,忧伤没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