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冠诸儒已奏闻,不妨居次避平津。
坐看万石门阑大,转觉朋山气象新。
黄卷更穷稽古力,青云莫负致君身。
试观忠献堂中像,亦是当时第二人。
策冠诸儒已奏闻,不妨居次避平津。
坐看万石门阑大,转觉朋山气象新。
黄卷更穷稽古力,青云莫负致君身。
试观忠献堂中像,亦是当时第二人。
这首诗《赠第二人石察判》由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通过诗句展现了对石察判的赞誉与勉励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石察判学问深广、品德高尚以及未来有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期许。
首联“策冠诸儒已奏闻,不妨居次避平津”以“策冠”形容石察判在众多学者中的卓越地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不妨居次避平津”,则是在赞誉之余,暗示石察判应谦逊处世,不居功自傲,避免过于显赫,以免招致非议或嫉妒。
颔联“坐看万石门阑大,转觉朋山气象新”进一步描绘了石察判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通过“万石门阑大”这一形象,表现了石察判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声望,而“朋山气象新”则寓意着在他的影响下,周围的人和事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颈联“黄卷更穷稽古力,青云莫负致君身”是对石察判勤奋学习、追求真理精神的赞扬。黄卷代表古代的书籍,这里指石察判在学问上的不懈探索;“致君身”则是希望他能够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不负韶华。
尾联“试观忠献堂中像,亦是当时第二人”以忠献堂中石察判的雕像作为结尾,既是对石察判成就的肯定,也暗含了对其未来成就的期待。这里的“第二人”并非贬义,而是强调石察判在某一领域内的杰出地位,同时预示着他将超越前人,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石察判个人品质、学术成就及社会影响力的赞美,表达了对他的高度评价和美好祝愿,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理想人格和社会责任的追求。
凌波锵玉步。恁抱菂纤心,生成多苦。
淤泥易染,况种茭塘低处。
不怯风嗔烟恼,只怕被、鱼欺鸥妒。江岸阻。
要歌采采,我愁难溯。
可是倩女前身,抱瑶骨湘魂,嫣然含素。
鸳情最薄,幽恨还从谁诉。
梦里秋飔催近,要密密、幕笼屏护。君见否。
败叶零花无数。
妖獭唐宫爨。浪抽来、太真玉笛,野狐银管。
赚紫煞红如梦呓,谁解宫移羽换。
便小部、甘陵称冠。
怪底应刘都下第,让犨麋、中贵文名擅。
些子恨,各分半。情场那有蚣蝑馆。
几消磨、横流哀涕,华思灵盼。
巧借同昌缠钿缕,系紧湘兰蕊串。
莫误把、樱桃痴唤。
腻月流烟荷影活,拓红蟆、斗阁春无畔。
纤凤语,织花段。
且迟倚笛,早夕阳天影,渐凝遥碧。
十二画栏,一片濛濛暗香幂。
无尽低徊徙倚,甚禁受、冰苔烟湿。
却忆到、昨夜那时,鹤背已寒逼。云隔。望脉脉。
忍玉佩广寒,沉了消息。横枝忽白。
看是疏灯漏帘隙。
但使婵娟无恙,拚伫过、三更时节。
但莫到、啼翠羽,五更露积。
丙午闰五日十三,磁斗兰开十三瓣。
十三瓣花为一花,匿梦烟心送春盼。
冰縠碎剪幺鸾翎,豆寇年华人袅婷。
其心三点作心字,仙胎朗抱银河星。
主人解得此中昧,琼斝蒲桃招客醉。
风丝飐袂露痕香,树影流筵月华翠。
空山窈眇纤荑青,媚以古曲宜凤筝。
不含罗帐昏黄怨,别有笙陔絜白情。
大好银屏今夕睡,八褶湘纹蝶衣碎。
明朝临得玉版书,来换甄妃九龙佩。